基于MAX+ PLUS 的十进制计数器的设计

时间:2010-12-22

     摘 要: MAX+ PLUS Ⅱ 软件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设计开发环境, 它在数字电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此, 首先介绍了MAX + PLUS Ⅱ 软件常用的设计输入方法; 其次设计了十进制计数电路, 并用MAX + PLUS Ⅱ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 将该电路图到实验箱验证了其功能的正确性。

  0 引言

  MAX+ PLUS Ⅱ 开发系统是易学易用的完全集成化的设计开发环境。目前已发行10. 0 版本。该软件与LATTICE公司的iSPEXPERT及XILINX的FOUNDATION 相比具有使用简单,操作灵活,支持的器件多,设计输入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常用的设计输入方法如下:

  ( 1) 图形设计输入: MAX + PLUS Ⅱ 的图形设计输入较其他软件更容易使用, 因为MAX+ PLUS Ⅱ 提供丰富的库单元供设计者调用, 尤其是在MAX+ PLUS Ⅱ 里提供的m f库几乎包含了所有的74系列的器件, 在pr im 库里提供了数字电路中所有的分离器件。因此只要具有数字电路的知识, 几乎不需要过多的学习就可以利用MAX + PLUS Ⅱ 进行CPLD /FPGA 的设计。

  ( 2) 文本编辑输入: MAX + PLUS Ⅱ 的文本输入和编译系统支持AHDL语言、VHDL语言、VER ILOG语言三种输入方式。

  ( 3) 波形输入方式: 如果知道输入、输出波形, 也可以采用波形输入方式。

  ( 4) 混合输入方式: MAX+ PLUS Ⅱ 设计开发环境, 支持图形设计输入、文本编辑输入、波形编辑输入的混合编辑。

  1 十进制计数器的设计

  十进制计数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消抖电路、BCD码计数器和七段译码器构成, 各部分电路介绍如下:

十进制计数电路结构

图1 十进制计数电路结构。

  1. 1 开关防颤动电路

  按钮从初按下到接触稳定要经过数毫秒的颤动, 键松开也有同样问题, 如图2所示。键入时间ta 因人而异, 一般开关ta< 100 m s。设置开关防颤动电路目的: 按键, 输出一个脉冲。即将开关的实际输出作为开关防颤动电路的输入, 而开关防颤动电路的输出为图2所示的理想输出。

按钮开关的颤动

图2 按钮开关的颤动。

  1. 2 BCD码计数器

  本设计采用的BCD码计数电路由74160构成, 74160是十进制同步计数器( 异步清除), 在其功能表中, 当LDN、ENT、ENP、CLRN四个输入端都接高电平时, 对CLK 输入脉冲上升沿进行计数, 由QAQD输出8421码。

  1. 3 七段译码器电路

  本设计采用的七段译码器电路由7447和外部共阴极数码管构成, 7447七段译码器将BCD8421码译成数码管所需的七段数显码。

  综上所述, 所设计的十进制计数器电路如图3所示。

十进制脉冲计数器

图3 十进制脉冲计数器。

  2 十进制计数器的仿真

  打开PC 机界面MAX + PLUS Ⅱ 软件, 输入图3 的电路;选菜单F ile \ Pro ject \ Se t Pro ject to Curren t File, 然后选菜单MAX + p lus \ com plier编辑当前图形文件; 对图3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如图4 所示。由图4 知: 所设计的电路( 图3) 符合十进制计数器的逻辑要求。

仿真结果

图4 仿真结果。

  用Byte Blaster 缆线联结PC 机并口和实验箱J1( JTAG), 打开实验箱电源开关。选择菜单项MAX + PLUS II \Programmer, 单击Program 按钮, 即开始程序。打开实验箱电源开关, 连续按K52键, 数码管LED1将从0按顺序变到9, 符合十进制计数器的逻辑要求。

  3 结束语

  MAX+ PLUS Ⅱ 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 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MAX+ PLUS Ⅱ 在实验教学的应用, 不仅是提高设计效率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以适应电子工业的竟争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BCD datasheet https://www.dzsc.com/datasheet/BCD_1225719.html.
[2]. PC  datasheet https://www.dzsc.com/datasheet/PC+_2043275.html.


上一篇:基于GPRS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监测系统设计
下一篇:弱电网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的影响分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