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时间:2011-08-25

  条码技术早产生在风声鹤唳的二十年代,诞生于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那时候对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每一个设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码标记,条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邮政编码。为此Kermode发明了早的条码标识,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即一个“条”表示数字“1”,二个“条”表示数字“2”,以次类推。然后,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和使用测定结果的方法,即译码器。

  条码技术作为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 在图书馆及其它行业中工作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其也存在局限性, 如必须人工借助读写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 常因条码、阅读器质量发生误读和拒读。近年迅速发展的射频识别(RFID) 技术, 不仅具备条码技术的功能, 还克服了其局限性, 用于图书资料的识别更加简单高效。本文对射频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并对其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  RFID 概述

1  射频识别原理
    射频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是一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 它可实现对静止的或移动中的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并可工作于恶劣环境。

图1  射频识别系统构成图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tag) 、读写器( read2er) 、天线(Antenna) 三部分组成, 如图1 所示。其中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 由标签芯片和耦合组成。每个标签具有惟一的电子编码, 是数据载体。电子标签附着或嵌在待识别物体上, 用于标识目标对象。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数据传输的发射、接收装置。天线与读写器可集成为一个整体, 也分立存在, 不同制造商有各自的集成方法。任何一个RFID 系统至少应包含一根天线, 可为内置天线也可为外置天线, 用以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 当电子标签可以无线改写数据时双称为读写器, 典型的阅读器由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 、控制单元以及天线组成。此外许多读写器还有附加的接口(RS232、RS485、以太网接口等) , 以便将所获得的数据传向应用系统或从应用系统接收命令。标准接口函数的功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应用系统根据需要可能向阅读器发出阅读器配置命令。

  2 ) 阅读器向应用系统可能返回的所有可能的阅读器当前的配置状态。

  3 ) 应用系统向阅读器可能发送的各种命令。

  4 ) 阅读器向应用系统可能返回的所有可能命令的执行结果。

  射频系统工作时, 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 标签进入磁场时, 通过空间耦合获得能量, 发送出自身编码信息。

2  射频系统的分类

  通常读写器发送信号时使用的电磁频率称为RFID 系统的工作频率, 射频系统依工作频率分为低频( 30kHz2300kHz) 、高频(3MHz230MHz) 和超高频(300MHz23GHz)三种类型。常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 125kHz、13412kHz 及高频13156MHz 等。低频电子标签成本较低, 但标签保存的数据量较少, 阅读距离较短, 外形多样, 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

  有源系统的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 标签电池供应的能量部分地转换为电子标签与阅读器通讯所需的射频能量, 阅读距离较远, 但电池寿命有限, 一般为3~5 年。无源电子标签一般采用反射调制方式实现电子标签信息向阅读器的传送。

3  射频技术的特点

  由于射频识别的信息传播媒介是电磁波, 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写数据, 而且信息读写过程中, 对于读写器与被识别的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方位没有的要求。电子标签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使用寿命长, 能够轻易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电子标签可以写入及读取数据, 标签的内容可以动态改变, 信息存储量大。由于使用防冲撞突技术, 能防止标签之间数据干扰, 因此RFID 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标签, 例如TI 公司推出的 13156MHz系统, 每秒钟能处理大约50 张标签。电子标签的数据存取有密码保护且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读写, 因此不容易伪造

  及更改, 安全性更高。

二 RFID 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RFID 以其技术优势在交通、物流等许多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图书馆领域, 目前已有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图书馆采用了这项技术。在我国图书馆领域中, 射频技术还未广泛应用, 其应用仅限于射频卡的使用。图书馆使用射频卡标识读者身份, 并与管理软件相配合, 实现电子阅览室的“无人管理”和自动计费, 但对图书资料的标识依然使用条形码。

1  RFID 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作用

  1)简化工作程序, 降低图书丢失率目前图书馆工作中, 用条形码标识图书资料, 同时为防止图书的丢失, 需在图书上粘贴磁条, 如果使用电子标签, 则可不必粘贴磁条, 省去一道图书加工工序, 在流通工作中也可省去充磁、消磁工作。电子标签不仅存储图书资料的标识信息, 也可包含安全信息, 经过正常借阅图书的标签安全信息可自动写为正常状态, 否则为另一种状态,当阅读器在特定的出口处检测到非借阅状态的图书时,RFID 系统就自动报警。

  2)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条码必须在一定距离且没有遮挡的情况下, 通过条码阅读器读入数据, 清点图书时, 需要逐册一一扫描。电子标签则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并可读取数个记录, 能极大提高清点效率。因RFID 系统可同时处理多个标签, 可减少或避免在借阅高峰时读者的等候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使用射频识别技术, 图书馆的一些场馆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架”

  在特定的区域, 使用专用设备, 读者可以自行借书还书; 读者还可以使用一卡通系统, 选择RFID 结帐, 即由系统自动扣除超期、丢失图书罚款等。此外, 装有RFID 读写器的智能书架, 随着图书流通, 会自动显示图书的流通情况, 帮助馆员进一步了解图书的使用情况。

2  图书馆使用RFID 所面临的问题

  1) 成本问题

  射频识别系统的成本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首要因素。当前电子标签的价格还较高, 无源和有源电子标签的价格分别在30 美分和1 美元左右, 这对于拥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来说就显得过于昂贵了。

  2 )标准化问题

  到目前为止, 包括ISO (国际标准组织) 和CEN (欧洲标准委员会) 在内的10 多个国家或国际机构颁发了有关RFID 的技术标准, 彼此并不完全兼容。在物流领域, RFID技术存在两种编码体系———日本UID 标准和欧美的EPC 标准, 这两个标准使用的无线频段、信息位数和应用领域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3 )电子标签的编码与现有图书资料的条码编码的兼容问题

  由于对图书资料的编码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使用条码标识图书资料时, 各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编号方法。使用电子标签标识图书资料, 电子标签的编码是否兼容原有图书资料的编码也是RFID 在图书馆应用的一个问题。

  4 )个人隐私权问题

  这是RFID 技术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由于RFID识别的信息媒介是电磁波, 携带着嵌有电子标签图书的读者有遭到追踪的潜在威胁, 所以在图书流通领域使用RFID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权遭受侵害问题, 图书馆应用RFID 技术也必须考虑此类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  结束语

  随着新的制造技术的使用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电子标签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其价格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极大地降低, 无源电子标签的价格有望下降到5~10 美分, 该价格是多数图书馆所能承受的。同样的原因, 阅读器及其他硬件设备的价格也会大幅下降。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将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个统一的、类似于Inter2net 的开放技术标准, 在现有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有望顺利地解决标准化这一难题。尽管射频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不断成熟的RFID 技术, 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以及走向统一的技术标准, 将推动RFID 发展。RFID 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 将会给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变革。


  
上一篇:组合GPS引擎和FPGA的IRIG-B编码器实现
下一篇:ZigBee协议在动态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