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设计领域,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电子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合理的 Layout 布局与布线规则能够有效减少电磁干扰、降低信号损耗,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以下将详细介绍 PCB 设计中不同电路的布局、布线规则及技巧。
降压 DC/DC 电路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其原理图和 PCB Layout 设计都有一定的规范。在原理图设计时,要确保各元件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而在 PCB Layout 方面,有以下关键要点:
- 所有元器件,如输入电容、输出电容、电感、反馈电阻等,应尽可能靠近芯片摆放。这样可以减少信号传输的距离,降低信号干扰和损耗,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 输入电容的地、输出电容的地以及芯片的地环路面积要尽量。较小的地环路面积可以减少电磁干扰,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 与电感引脚相关的 PCB 铜面积必须尽量减少,以避免潜在的噪音问题。电感在工作时会产生磁场,过大的铜面积可能会感应出额外的电流,从而引入噪音。
升压 DC/DC
升压 DC/DC 电路的设计也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则。原理图设计要考虑到电路的升压比、效率等因素。在 PCB Layout 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将输出电容器(C2B)尽可能靠近 VOUT 和 GND 引脚,以减少输出电压的波动和干扰。
- 将一个 0.1μF 电容器(C2A)靠近 IC,以降低 PCB 寄生电感。寄生电感会影响电路的高频性能,通过靠近 IC 放置电容器可以有效降低其影响。
- 芯片 VOUT 和 GND 与输出电容器的连接要短而宽,以减少电阻和电感,提高电路的效率。
- 反馈电阻(R1 和 R2)应尽可能靠近 FB 引脚,以确保反馈信号的准确性。
- 保持 FB 线远离噪声源,如开关噪声,避免反馈信号受到干扰。
- 保持输入循环(C1、L1、SW 和 GND)尽可能小,以减少电磁干扰。
- 在 MP3438 附近放置足够的 GND 通孔,以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散热对于芯片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足够的 GND 通孔可以提供良好的散热路径。
晶振作为频率器件,其稳定性对于电路板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在电路板上电后,若晶振周边存在较强杂散电磁信号,会直接导致晶振输出频率受到干扰,引发频率偏移,严重时影响电路板正常工作。因此,晶振本身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是晶振品质的一个重要特性。在电路板布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晶振尽量靠近芯片,走线短且直。这样可以减少信号传输的延迟和干扰,保证晶振信号的稳定性。
- 晶振引出的两根时钟信号线也要短,防止形成发射天线。过长的时钟信号线容易辐射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电路的正常工作。
- 尽量设计晶振位于远离电磁波干扰区域,如远离电源、天线等器件。电源和天线等器件会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远离这些区域可以减少对晶振的影响。
- 振荡电路(振荡单元、振荡电容)应配置在振荡 IC 附近,以减少信号传输的距离和干扰。
- 晶振电路下面的各层都需要铺地,不能放置器件和走线,尤其是高频信号线路。铺地可以提供良好的屏蔽效果,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对晶振的影响。
- 晶振电路做包地处理时需要打大量地孔,否则包地无意义。地孔可以提供良好的接地路径,增强包地的屏蔽效果。
- 四脚晶振,建议晶振走线从内部走,减小晶振的环路。较小的环路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和干扰。
- 振荡电路(振荡单元、振荡电容)应配置在振荡 IC 附近。
- 晶振电路下面的各层都需要铺地,不能放置器件和走线,尤其是高频信号线路。
- 晶振电路做包地处理时需要打大量地孔,否则包地无意义。
- 电源先经过旁路电容,然后再进入晶振。旁路电容可以滤除电源中的高频噪声,保证晶振的稳定工作。
在电路系统中,高速时钟信号线优先级。时钟线是一个敏感信号,频率越高,要求走线尽量简短,以保证信号的失真度达到。
不建议铺铜,虽然晶振下面铺铜不会造成损坏,但这么做会影响晶体振荡器的性能。因为铜层会对晶振的振荡频率产生影响,而且铜层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导致晶振的稳定性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电路的工作不稳定。
USB 接口在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不同版本的 USB 接口有不同的特点。如 USB3.0 的 Data 数据连接原理图所示,USB2.0 为半双工,数据收发在一对差分信号上传输;USB3.0 为全双工,收发信号为独立的传输路径。其次,由于 Sink 端的直流偏置电压和 source 端的直流偏置电压不一样,故需要串入 AC 耦合电容,电容一般取 100nF,一般靠近驱动端放置,电容在设计上要求 ESR ESL(特别重要)尽量小。
- 布局
- USB 应该接口靠近板边或结构定位放置,伸出板边一定位置 (直插除外),方便插拔。
- ESD、共模电感器件靠近 USB 接口,放置的顺序是 ESD - 共模电感 - 阻容。
- 注意 ESD 和 USB 的距离,留有一定的的间距,考虑后焊的情况。
- 在布局时,尽量使差分线路短,以缩短差分线距离。
- 布线
- USB 要走差分,阻抗控制为 90 欧姆,并包地处理,总长度不要超过 1800mil。
- 尽可能缩短走线长度,优先考虑对高速 USB 差分(RX、TX 差分)的布线,USB 差分走线在走线的时候,尽可以有的减少换层过孔,从而可以更好的做到阻抗的控制,避免信号的反射。
- 过孔会造成线路阻抗的不连续,在每次打孔换层的地方加一对回流地过孔,用于信号回流换层。
- 由于管脚分布、过孔、以及走线空间等因素存在使得差分线长度不匹配,布线长一旦不匹配,时序会发生偏差,还会引起共模干扰,降低信号质量。所以,相应的要对差分对不匹配的情况作出补偿,使其线长匹配,长度差通常控制在 5mil 以内,补偿按照差分等长规范来进行。
- Type - C 接口的管脚定义
- Type C 接口的 PCB 设计要求
- ESD、共模电感器件靠近 Type C 接口,放置的顺序是 ESD→共模电感→阻容;同样也要注意 ESD 和 Type C 的距离,留有一定的间距,考虑后焊情况。
- TX 信号线的耦合电容应靠近接口放置,RX 信号线的耦合电容由设备端提供。
- Type C 差分走线阻抗控制 90ohm±10%,为了保证阻抗的连续性,应该有良好的参考平面和不跨分割,信号打孔换层时数量不超过 2 个。
- Type - C 有 RX/TX1 - 2 四组差分信号,两组 D + /D - 差分信号 ,一共六对差分线,差分信号线要求至少紧邻一个地平面,两侧都紧邻地平面,走线尽量短,走线长不要超过 6inchs。
- 保证 Type C 差分线长匹配,对内等长误差 < 6mil,等长按照差分等长规范。
- 保证 Type C 差分对于对间或者差分对于其他信号的影响,对内间距建议是大于等于 4 倍 Type C 线宽。与其他信号之间的间距保持尽量大于等于 4 倍 Type C 线宽。
- CC1/CC2 是两个关键引脚,作用很多:探测连接,区分正反面,区分 DFP 和 UFP,也就是主从配置 Vbus,走线时面要加粗处理。
网口模块主要包括 RJ45 网口、变压器、PHY 芯片及主芯片。常见的网口有百兆网口和千兆网口,百兆网口只有两对差分,一对收,一对发,另外四根是备用的;千兆网口有四对差分,两对收,两对发。
- RJ45 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短,器件布局的原则是通常按照信号流向放置,切不可绕来绕去;以太网转换芯片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 5inch。
- 复位电路信号应当尽可能的靠近以太网转换芯片,并且若可能的话应当远离 TX、RX 和时钟信号。
- 时钟电路应当尽可能的靠近以太网转换芯片,远离电路板边缘、其他高频信号、I/O 端口、走线或磁性元件周围。
- 网口的差分尽量走表底层,差分对之间的间距至少 4W 以上。由于管脚分布、过孔、以及走线空间等因素存在,使得差分线长度不匹配,时序会发生偏移,还会引入共模干扰,降低信号质量,因此差分对内的等长约束为 5mil,差分对之间不用进行等长,等长时注意符合差分等长规则。
- RJ45 接口区域:内部所有层挖空处理。RJ45 接口的 G1,G2,G3 和 G4 管脚的走线至少需要加粗至 1mm 以上,跨接电感和电容靠近接口放置,旁边多打地过孔。
- 网络变压器处理:网络变压器所有层挖空(只挖一半,另一半铺铜处理,均匀的打上地过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