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芯片分布对散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时间:2011-08-25

 

    引言

    LED T8照明,由于节能显着,被认为是下一代照明技术。LED是冷光源,其光谱中不包含红外部分,而目前LED发光效率仅达到20%,也就是说有80%以上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如果热量不能有效散出,芯片的温度上升,会导致光效下降,光衰加剧,严重时烧毁芯片,LED芯片散热是当前LED照明发展中的一大未解决的问题。

    LED T8芯片的散热过程并不复杂,只是一系列导热过程再加对流换热过程,温度范围不高,属于常温传热,其内的导热过程,完全可以运用计算机专用软件求解三维导热微分方程,计算分析出LED芯片中、散热片内的导热过程,以及散热片外表的对流换热。

    本文仅从LED芯片分布不同,来研究分析其对散热的影响,针对65×65mm一面设有九颗1×1mm、1W的LED芯片,另一面为肋片的铝制散热片,利用数值法求解三维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利用计算机专用软件计算得到不同LED芯片分布时,散热片芯片表面的温度分布,根据其温度场来分析LED芯片分布对其散热的影响。

    结果是:九颗芯片集中在一起散热效果差,芯片之间的距离应达到5mm以上,其芯片温度可降低近5℃以上。

    1、计算模拟的模型


 

    如图1所示,铝制散热片的一侧面设有9颗1×1mm,1w的芯片,还有0.1mm厚导热系数取4w/(m·k)的绝缘导热层,肋片的总面积为 m2,空气对流换热系数为 =6 w/(m2·k),铝的导热系数取202 w/(m ·k)。为简化计算,不考虑肋片内的导热问题,由肋片散热面简化折算成65×65mm,对流换热系数为 85 w/(m2·k)的对流换热面。也就是求解一侧面为对流换热面( =85w/(m2·k)),另一侧为9颗芯片(1×1mm,1w)的铝块(65×65×3mm)在芯片间距不同时其内部的温度场。
      
    求解方程:

    即为三维稳态导热微分方程,通常称为拉普拉斯方程式。

    2、计算结果

    图2为:不同芯片间距,LED芯片所处的散热片金属表面,过中心点的温度分布。

    芯片间距L取1mm、2.5mm、5mm、7.5mm、10mm、15mm、20mm、25mm、30mm。

    当L=1mm时,即9颗LED芯片集中在一起,之间没间隙。

    表1列不同芯片间距,LED芯片所处散热片金属表面中心点(也即温度点)的温度值及其差别。以上计算中环境温度取40℃(313K)。

 

    3、分析

    从图2和表1中可清楚地看:当把9颗LED芯片集中在一起(芯片间距L=1mm)时,中心点(芯片所处的温度点)温度,也就是散热效果差。当芯片间距增加1.5mm(L=2.5mm)时,点温度就下降3.1℃,芯片间距增加4mm(L=5mm)时,点温度下降4.8℃。当芯片间距为L=7.5mm时,点温度下降5.6℃。当芯片间距L=10mm时,温度下降6.1℃。当芯片间距L=20mm时,温度下降7.2℃。在间距L=10mm内温度降低显着。

    4、结果

    (1)LED芯片分布对散热有很大影响,应该将LED芯片分散开。

    (2)对于1×1mm,1w的LED芯片,芯片间距取5~10mm为佳。

    LED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的心脏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使整个晶片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半导体晶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P型半导体,在它里面空穴占主导地位,另一端是N型半导体,在这边主要是电子。但这两种半导体连接起来的时候,它们之间就形成一个“P-N结”。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于这个晶片的时候,电子就会被推向P区,在P区里电子跟空穴复合,然后就会以光子的形式发出能量,这就是LED发光的原理。而光的波长决定光的颜色,是由形成P-N结材料决定的。


  
上一篇:精密电阻种类及特点介绍
下一篇:分析影响电阻或电阻率测试的因素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