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类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近期发展

时间:2010-04-15

  摘要:D类放大器的高效特性,使其成为便携式和大功率应用的理想选择。传统的D类放大器需要一个外部低通滤波器,以从脉宽调制信号(PWM)输出波形中提取音频信号。然而,许多现代D类放大器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可使各种应用免去外部滤波器并降低电磁干扰(EMI)。省掉外部滤波器不仅降低了电路板的空间要求,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很多便携式/紧凑型应用的成本。

  引言

  大多数音频系统设计工程师都非常清楚,D类放大器与线性音频放大器(如A类、B类和AB类)相比,在功效上有相当的优势。对于线性放大器(如AB类)来说,偏置元件和输出晶体管的线性工作方式会损耗大量功率。因为D类放大器的晶体管只是作为开关使用的,用来控制流过负载的电流方向,所以输出级的功耗极低。D类放大器的功耗主要来自输出晶体管导通阻抗、开关损耗和静态电流开销。放大器的功耗主要以热量的形式耗散。D类放大器对散热器的要求大为降低,甚至可省掉散热器,因此非常适用于紧凑型大功率应用。

  过去,基于PWM方式的典型D类放大器需要外部滤波元件,会产生EMI/EMC兼容性问题,并且THD+N性能较差,因此与线性放大器相比,它的高效优势大为失色。然而,一代的D类放大器采用先进的调制和反馈技术,可很好地缓解上述问题。

  D类放大器基础

  现代D类放大器使用多种调制器拓扑结构,而基本的拓扑组合了脉宽调制(PWM)以及三角波(或锯齿波)振荡器。图1给出一个基于PWM的半桥式D类放大器简化框图。它包括一个脉宽调制器,两个输出MOSFET,和一个用于恢复被放大的音频信号的外部低通滤波器(LF和CF)。如图所示,p沟道和n沟道MOSFET用作电流导向开关,将其输出节点交替连接至VDD和地。由于输出晶体管使输出端在VDD或地之间切换,所以D类放大器的终输出是一个高频方波。大多数D类放大器的开关频率(fSW)通常在250kHz至1.5MHz之间。音频输入信号对输出方波进行脉宽调制。音频输入信号与内部振荡器产生的三角波(或锯齿波)进行比较,可得到PWM信号。这种调制方式通常被称作"自然采样",其中三角波振荡器作为采样时钟。方波的占空比与输入信号电平成正比。没有输入信号时,输出波形的占空比为50%。图2显示了不同输入信号电平下所产生的PWM输出波形。

  图1. 该简化功能框图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半桥式D类放大器的结构。

  图2. 输出信号脉宽与输入信号幅值成正比。

  为了从PWM波形中提取出放大后的音频信号,需将D类放大器的输出送入一个低通滤波器。图1中的LC低通滤波器作为无源积分器(假设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比输出级的开关频率至少低一个数量级),它的输出等于方波的平均值。

  点此全文PDF资料



  
上一篇:扩谱调制模式使D类放大器的EMI降至
下一篇: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综述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