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CMOS工艺在高速模拟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中的应用展望

时间:2007-04-29
崔增文1,何山虎1 ,陈弘达2,毛陆虹2,高建玉 1
(1.兰州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要:从速度、集成度、功耗和成本等几个方面深入的分析了利用标准CMOS工艺来设计开发高速模拟器件和混合处理芯片的现状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CMOS工艺;特征频率 fT; 单片系统SoC;短距离并行光传输系统VSR;多项目晶圆MPW

中图分类号:TN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53X(2003)04-0030-03

1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人们的生活日益离不开信息技术,甚至各国竞相将信息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

暴涨的信息量需要具有更高处理能力的数字处理器,导致了各大厂商竞相开发高性能的数字处理器。数字处理器部分处理能力的提高,对作为端口或模拟信号处理的模拟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光电子接口通信场合,从OC-48到新的OC- 192,要求有能够处理GHz以上信号的能力。

标准CMOS工艺技术在高速电路中的地位受到怀疑,各种新型工艺发展迅速。考虑到Si载流子的迁移率低,有些公司将目光投向化合物半导体(SiGe及Ⅲ/Ⅴ族的GaAs、InP等);为了减少 Si衬底的损耗和降低器件尺寸的物理限制,另有一些公司对原有标准CMOS工艺做了革新,有新型的SOI(绝缘衬底硅)工艺、SOA(任意衬底硅)工艺;另外,目前大多数做DAC(数模转换器)的公司是利用BiCMOS(Bipolar-CMOS,双极和 CMOS混合工艺)来获得高速的。

芯片的速度,集成度、功耗、芯片的成本以及研发周期是决定一个公司选择工艺的重要方面,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标准CMOS工艺在高速模拟、混合信号处理领域的发展潜力。

2 标准CMOS工艺在高速模拟、混合信号处理领域的发展优势

2.1 速度

在处理器的运算、信息的存储、通信的带宽都对芯片的处理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速度优势的化合物半导体(SiGe及Ⅲ/Ⅴ族的GaAs、InP 等)就突现了出来。目前这一代 SiGe 器件,特征频率 fT约为 170 GHz[1],预计下一代 SiGe 器件的fT 可达 200 GHz 左右;当前一代 InP 工艺可以制造出的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其fT 可达 160 GHz[2]。

这些工艺都是一些细分的技术领域,其本身技术还不完善,例如:原材料价格昂贵、成品率低、集成度低、功耗高等。在其技术完全成熟之前,其速度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使其完全取代标准CMOS工艺,从下面几方面来考虑,标准CMOS工艺技术在速度上仍有潜力可挖。

(1)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的开发,标准 CMOS工艺仍有速度潜力。

器件尺寸细微化一直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器件尺寸小意味着寄生电容小,这种特性有利于制造高速的处理器。晶体管的 fT可以利用下式来表征

fT∝μ/2πι2VDSAT


式中m是载流子迁移率(Si中电子迁移率约为 1.350cm2/V·s),l是几何尺寸,V DSAT是过载电压(几乎与工作电压成正比)。从上式可以看出缩小特征尺寸的技术可以极大地增加电路速度。目前,典型0.25 mm工艺的fT是40GHz,0.18mm工艺是80GHz,估计0.13 mm的fT再增加一倍。另外,DSM(深亚微米)工艺在70nm的研究已有突破 [3],相信不久就能看到成熟的130nm、90nm、70nm的工艺,不难看到标准CMOS在高速模拟、混合信号处理领域的潜力。

1999年,瑞典的 J Yuan和C Svensson在IBM的配合下用当时尚不成熟0.1mm工艺证明了Si基 CMOS电路运行在GHz以上的能力[4];2001年Broadcom公司推出了适用于10Gbps光网的DWDM (密集波分复用)传输处理器BCM8511,该处理器在一个单芯片上集成了数字打包器、FEC(前向纠错)、具有逻辑监视性能的SONET/SDH(光纤同步网络/同步数字体系)成帧器以及串行10Gbps 收发器,其采用的是标准0.18mm CMOS工艺制造;2002年1月,我国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推出了0.35mm CMOS 2.5Gb/s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前置放大电路和限幅放大电路 [5]和10Gb/s 0.25mm CMOS超高速分接电路。这些均充分说明了标准CMOS工艺技术具有制作GHz以上工作频率芯片的能力。

(2)优化芯片间及芯片内的互连,解决连线延时问题,速度可以进一步提高。

芯片间互连已经成为限制芯片运算速度的瓶颈,这个瓶颈的存在,导致不能传送足够的数据以充分利用芯片的运算能力。一般来说,片上时钟频率能够达到1GHz,而在PCB板上时,其时钟频率往往被限制在200MHz以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SoC(系统芯片)或先进的封装技术,如倒装焊等。

内部连线延时问题,可通过采用铜线作互连线来解决。在深亚微米,采用铜线代替铝线作互连线,由于连线窄而产生的高电阻可减少40%(铜线的电阻系数低),意味着可进一步微细化互连线,降低寄生电容,提高时钟速度,并降低功耗(有关铜的图形转移和铜扩散到Si中的问题已解决)。

(3)解决通信大容量的方法并不一定都集中在甚高速的处理领域[6] 。

很多情况下,网络互连设备(如路由器到交换机、路由器到路由器、路由器到DWDM终端、路由器到光交叉连接设备等)都集中在一个房间或是一所建筑内,这时只需传送300m距离以内的VSR(甚短距离并行光传输)系统就足够了。2000年由OIF(光互连论坛) 组织公布了4种可行的VSR协议,其中VSR-1、VSR-3分别用1×12和1×4 单信道传输速率分别为1.25 G bit / s和 2.5 G bit / s 的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列阵来实现10 G bit / s的传输速率, VSR-2、VSR-4为单信道10 G bit / s的串行方案。由于VSR协议中单个信道电路内部速率都不大于10Gbit/s,所以用标准CMOS工艺技术就可以实现。

2.2 功耗

CMOS的工作电压低,信号摆幅小,只在状态转换时有电流流过,因此功耗低,这种特性有利于制造高速的处理器。另外器件的进一步小型化,可以提高器件的速度,扩大 CMOS 技术的应用范围,但却不会改变它的损耗机制。虽然在高频通路中这种低功耗优势逐渐变得不够明显,但直流通路中CMOS的功耗优势,仍对整个芯片的低功耗贡献极大。

目前ADC技术的主要倾向,就是转向CMOS 工艺,许多高速ADC的功耗已大大减小。目前德州仪器(TI)开发的14位变换速率为40MSPS的 ADS5421,仅消耗850mW功率,并且其断电模式还可将功耗降至40mW,与目前采用BiCMOS或互补双极工艺开发的同一速度档次的同类竞争产品相比,CMOS工艺设计显著降低了该ADC器件的功耗。正如TI负责高速转换器产品业务的营销经理Ed Fullman所说,“CMOS工艺的采用,使该产品成为这一速度档次上兼具功耗和价格的解决方案”。美国AMCC(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也表示,利用SiGe技术制作下一代高速通讯芯片遇到一些未曾料到的功耗问题, 目前AMCC正在与台湾的晶圆代工巨头联电合作,利用下一代 0.10mm CMOS技术为OC-768应用开发元件。

低功耗的芯片产品利于集成,能够进一步缩小处理器和通信设备的体积,利于便携式产品的开发。另外,低功耗可以使得更多的功能模块共用一个电源,降低电能不足的限制,因此低功耗始终是开发商们目光之所在,而CMOS特殊的电路结构 ,正是低功耗的出路。

2.3 SoC

SoC是实现高速大容量信息处理的根本出路。这是因为它限度地消除了封装、引线和连线等寄生参量影响;省去了后道的组装工序和组装成本,极大的降低了产品价格;另外,SoC还具有体积小、成品率高、可靠性高和可以实现更为丰富的功能等优点。世界上发达国家相继投入人力物力发展SoC。

Si材料本身的载流子迁移率低及制作OEIC时的响应波长短和响应速率低,使得在高速领域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比较活跃。然而,Ⅲ/Ⅴ族化合物晶格缺陷密度大,集成度不高(每个芯片只能有105 个晶体管,而Si的动态随机存储器已经可以做到109 个晶体管[7]),成品率低,所以Si更适应大规模集成。

对SoC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要求同在一个芯片上集成数字和弱信号处理的模拟部分。事实上,在很多有强信号的时候,如发射机,模拟处理也是必须的。所以SoC的高集成度要求信号的模拟处理部分能够在Si上集成。

2.4 研发周期

SiGe和InP等技术不如标准CMOS技术成熟(GaAs技术较为成熟,但其低的导热性要求衬底较薄,导致产品成品率不高),目前能够提供这些工艺完全解决方案的生产厂还相对较少,所以代工生产不如标准CMOS方便,这会影响产品上市的时间,从而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直接决定了某个产品能够盈利的多少。

标准CMOS工艺已经较为成熟,目前很多生产厂能够提供MPW(多项目晶圆)服务以便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完全无生产线的概念已经风靡,很多软件公司能够提供基于Si基的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能够提供易于利用的仿真模型,这些都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2.5 价格

成品率高、可靠性高、功耗低和可以实现更为丰富的功能决定了标准CMOS工艺制作的产品性价比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它能够大量的占有市场。当今90%以上的芯片采用标准CMOS工艺制造,正是因为这种产品能够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利润,使得全世界各大公司竞相开发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产品。

化合物半导体工艺所用的原料价格比硅贵,而且大批量生产时成品率不高,另外在6 英寸硅片生产线基本上让位于8英寸硅片生产线、12英寸硅片生产线正在上马的年代里,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工艺大多只加工4英寸晶片,限制了芯片的批量生产,这些因素提高了单位产品的价格。

另外, MPW服务公司给出的价格,CMOS工艺较其他工艺的价格低得多,例如:美国的 MOSIS(MOS Implementation Support Project)计划公布的MPW价格中0.25mm SiGe BiCMOS工艺 12mm2为5.04万美元,而0.25mm (CM025)CMOS工艺12 mm2为2.1万美元,为了减少产品开发的前期实验阶段的投资,降低开发成本和投资风险,很多“无生产线”的设计公司尤其是教育类研究单位或研究所只把目标放在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产品上。

3 展望

综上所述,决定模拟、数模混合处理芯片采用何种技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性能是主要的方面,但其要推向市场,还要讲究实用化和低成本。标准CMOS工艺技术,虽然在速度方面比双极、基于化合物半导体的双极及BiCMOS要稍微逊色,但其在速度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随着互连问题的解决和特征尺寸的进一步微细化,其速度将会继续提高,而其在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度方面的优势使得标准CMOS工艺技术在高速模拟、数模混合电路的研制中有很大优势,其在GHz的频率范围内仍表现出良好的特性曲线和成本结构。相信随着工艺的进一步微细化,标准CMOS工艺技术在高速模拟、数模混合电路方面将有很大作为。

参考文献:

[1] Racanelli M, Schuegraf K, Kalburge A et al. Ultra high speed SiGe NPN for advanced BiCMOS technology,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2001. IEDM Technical Digest. International, 2001,15.3.1 -15.3.4.

[2] Thomas S III, Fields C H, Sokolich M et al. Fabrication of InP-based HBT integrated circuits, Indium Phosphide and Related Materials, 2000.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0;286-289.

[3] Xu Qiuxia, Qian He, Yin Huaxiang et al. High performance 70nm CMOS device and key technologies,ICSICT 2001.

[4] Yuan J, Svensson C. Multigigahertz TSPC circuits in deep Submicron CMOS[J], Physical Scripta, 1999,T79.

[5] 王志功,柯锡明.2.5Gb/s光纤通信用0.35mm CMOS芯片设计成功[J]. 高技术通讯, 2000;(5):110.

[6] Paraschis L, Nicholl G, Nowell M et al. Very short reach (VSR) parallel optics OC-192/STM-64 interface, optimized for network intra-PoP interconnections[A].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 2001[M]. 2001,3:WS4/1-WS4/3.

[7] Zimmermann H. Integrated high-speed, high-sensitivity photodiodes and 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circuits[J], Sensors and Materials, 2001,13(4):189-206.

[8]. SiGe datasheet https://www.dzsc.com/datasheet/SiGe_2440728.html.
[9]. PCB datasheet https://www.dzsc.com/datasheet/PCB_1201640.html.
[10]. ADS5421 datasheet https://www.dzsc.com/datasheet/ADS5421_1095401.html.

本文摘自《半导体技术》


  

 


来源:零八我的爱
上一篇:安华推出采用无铅SOD-323封装的PIN二极管
下一篇: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