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指挥棒”引导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4-30
  根据中国电子报报道,中国电子学会牵头,人形机器人领域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编制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以下简称“标准体系框架”)正式发布。据了解,该标准体系框架围绕“感知-决策-执行”全技术链,构建了“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部组件、整机与系统、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标准体系框架的发布以及相关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及时响应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以及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提供了坚实基础。
  宇树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天工”人形机器人在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上全速奔跑、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在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上秀球技……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主角。然而,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歌猛进背后,仍面临着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业链配套尚未完善、应用场景仍需开拓验证等共性问题。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从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场景”的关键阶段,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体系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对此,产业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专家有着最切实的感受。
  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标准化建设非常重要,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有助于形成有序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又长又广,涉及很多的零部件企业、场景应用企业,还涉及数据采集等复杂繁重工作,有了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才能打破单个企业各自为营的局面,让企业的产品更好地实现提质降本和推广应用,让采集的数据集适用于更多的本体,真正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发展。”熊蓉说道。
  “标准化建设就是希望产业各主体劲儿往一处使,更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劳动,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留在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上。”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李清都以机器人数据采集环节为例,为记者讲述标准化的重要性。“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着机器人数据采集通用性差的问题,各地的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已经先后建立,但是由于机器人本体结构大相径庭,很多辛苦采集的数据可能只适用于做算法研究,不同本体采集的数据大概率没办法通用、无法迁移到其他本体上,这也造成一种极大的数据浪费。”因此他建议必须尽快制定标准,“标准越早出台就能够越早减少数据浪费的问题,也能够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促进技术方案早些收敛,让更多数据能够通用,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池,进而实现产业的高效协同、降本增效。”
  不仅是在数据采集这一环节,标准缺失还将影响人形机器人产业多个重要环节的发展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维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标准化缺失会从多个环节影响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在产品研发与设计环节,标准缺失会造成技术路线碎片化、关键性能指标模糊、模块化与兼容性不足等问题;二是在产品生产与供应链环节,缺乏标准的指引,产业规模化生产困难、测试验证体系缺失;三是在场景落地环节,缺乏标准可能会引发安全与伦理争议,跨行业适配成本高、用户信任度不足;
  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在业界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的发布,既是标准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据介绍,该标准体系框架由中国电子学会牵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制,30余家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并向120余家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作为标准体系框架的牵头单位,中国电子学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发布的标准体系框架遵循了两个核心原则。一是系统全面,统筹布局。标准体系框架立足“感知-决策-执行”技术主线纵向贯通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横向衔接政策、产业、安全等维度。框架还设立了动态修订机制,可以保障标准体系与时俱进,既涵盖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前瞻布局未来3~5年潜在需求,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应用”的全周期覆盖。二是急用先行,精准突破。针对行业急需标准,建立“快速立项-绿色通道-产业验证”机制。特别聚焦重点应用场景,优先制定安全、性能、评测等关键标准,破解“标准缺失-产业滞后”的恶性循环。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人形机器人产业在过去三年取得长足发展,标准体系框架是过去产业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将发挥三个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强调本轮人形机器人是以形态拟人、神态类人的通用化技术架构为发展立足点,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器人大脑、小脑和肢体技术体系架构;二是引导行业创新发展朝着“通用化的人形+专用化的工具”方向发展,解决当前“通用”和“专用”之争,加速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实际场景落地;三是本着“边研究、边建设、边服务”的理念,加速行业标准落地,快速响应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成熟一个落地一个,有变化就修改,目的是引导行业高质量和健康发展。
  “框架的发布能够进一步推动整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程,加速产品的规模化落地。”魔法原子联合创始人顾诗韬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未来,无论是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还是下游的应用场景落地都有章可依,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有望形成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繁茂的产业生态。
  闫维新认为,标准体系框架的发布与完善将从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方面,标准的出台将引导产业从无序到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明确技术路径,促进模块化创新;二是促进产业规模化落地,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或将破解规模化落地的瓶颈,促进供应链降本增效,加速产品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加速产品认证工作的完善与获得市场信任。三是有助于产业生态构建,标准的出台与完善或将避免企业之间碎片化竞争,打破企业间的“数据孤岛”,形成良好的开放技术生态。
  标准化建设不仅将促进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也为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与标准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李清都强调,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未来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力,尽早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也有助于中国抢占人形机器人国际话语权。闫维新也认为,建设科学的标准化体系是国际竞争与战略卡位的重要基石,有助于我国争夺标准话语权,做好出口合规前置工作。
  人形机器人在发展初期就被寄予厚望,这对于产业参与者来说,既是一份压力也是动力。“标准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回首众多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经验不难发现,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助力核心企业成长、促进产业行稳致远,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产业专家对记者表示。
上一篇:2027 年联电 12nm 投产可期,制程进展十分顺利
下一篇:驾驶安全咋保障?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