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中芯国际正在调整组织结构,借助旗下封装测试和太阳能两部分非业务,日后有望独立上市。具体的调整包括:在上海新建生产线扩大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合并成都、上海的封测线,并为其寻求投资者。
资本压力是中芯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因。中芯此前在全国布局,其总裁张汝京俨然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建厂高手”。业内质疑,张汝京摊子铺的太大,为中芯将来的发展蒙上一层迷雾。
调整非业务
中芯国际一位内部员工透露,中芯旗下太阳能与封测事业已经独立,两个子公司分别取名“中芯能源”和“芯电科技”,仍由张汝京挂名CEO。
中芯国际原本定位于代工,多年来,却将业务的触角伸至上下游产业:封测、太阳能、光罩。张汝京曾比喻说,封测、新能源是两个儿子,可以出外做事,光罩是个女儿,要留在家照顾老人。
据称,太阳能部门分拆后,有望在总部附近位于上海张江龙东大道上盖新厂,再扩充两条生产线,前提是连续六个月以上满载。目前“中芯能源”已有两条生产线,产能约6000万美元产值,今年目标是做到3000万美元。
另外,上海和成都的封测厂也正在被纳入到“芯电科技”内,预计今年底损平,明年赚钱。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IC事业部总经理李珂表示,组织架构的调整,便于生产计划的安排和成本的降低。
“半导体企业少有涉足太阳能领域的,中芯仅靠废弃硅片生产太阳能模组,这是小打小闹。这一业务,无论将来是继续做大,还是无法达到一定的规模而卖掉或砍掉,前提都必须是:这是一个独立运作、独立核算的业务。”
对于分拆,据说张汝京的态度是,两家子公司独立后将很快看到盈余,中芯将通过转投资模式,引进其他策略合作伙伴,并有A股上市或海外上市打算。
行业不景气时,资金压力显得尤为突出。迟迟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让中芯一直有再次上市融资的打算。中芯国际2004年先后在香港证交所和纽约证交所上市,但上市当日股价便大跌11%,此后便一直呈现低迷状态。
iSuppli行业分析师顾文军指出,中芯现在的分拆主要在为日后上市融资做准备。“中芯其实早有回归国内融资的想法,无奈原有的盘子回来太难操作。相对而言,太阳能、封测这样既有新能源、又有高科技的业务,很符合国内创业板上市要求。”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