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B设计中,电流承载能力与走线宽度密切相关,需根据温升、铜厚、环境等因素计算。以下是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实用指南:
线宽与电流关系公式:
I:电流(A)
k:修正系数(外层走线取0.048,内层取0.024)
ΔT:允许温升(℃),通常取10℃(保守值)或20℃(通用值)
A:走线截面积(mil2),A=线宽(W)×铜厚(T)
简化公式(20℃温升,外层走线):
W:线宽(mil)
T:铜厚(oz,1oz=1.4mil)
铜厚(oz) | 线宽(mm) | 线宽(mil) | 电流(A)ΔT=10℃ | 电流(A)ΔT=20℃ |
---|---|---|---|---|
1 | 0.3 | 12 | 0.5 | 0.8 |
1 | 0.5 | 20 | 0.9 | 1.4 |
1 | 1.0 | 40 | 1.8 | 2.8 |
2 | 0.5 | 20 | 1.8 | 2.8 |
2 | 1.0 | 40 | 3.6 | 5.6 |
注:
1oz铜厚 ≈ 35μm ≈ 1.4mil
内层走线电流能力约为外层的50%(散热差)。
Saturn PCB Toolkit(,支持IPC标准)
KiCad PCB Calculator
Electra(集成在Altium中)
需求:设计1oz铜厚、20℃温升的PCB,通过3A电流,求线宽。
解简化公式:
取对数计算:
结论:需至少7.1mm宽走线(实际可用多条并联或增加铜厚)。
铜厚:
2oz铜厚比1oz承载电流翻倍。
环境温度:
高温环境需降额使用(如105℃时电流减半)。
走线长度:
长走线电阻大(R=ρ?L/A),压降和发热更明显。
多层板内层:
内层散热差,电流能力降低约50%。
过孔电流:
单个过孔(孔径0.3mm)约承载1A,大电流需多个并联。
大电流处理:
使用铺铜(Polygon Pour)替代细走线。
增加铜厚(如2oz或镀金)。
开窗露铜(加锡)降低电阻。
压降控制:
计算走线电阻:R=ρ?L/(T?W)(ρ铜=0.0172Ω·mm2/m)。
确保压降 < 5%电源电压(如5V系统允许0.25V)。
热管理:
避免走线集中发热区,必要时添加散热孔。
场景:12V/5A电源输入,1oz铜厚,ΔT=20℃。
计算线宽:
查表得1oz、1mm(40mil)线宽载流2.8A,需并联2根(或加宽至1.8mm)。
验证压降:
走线长50mm,电阻 R=0.0172×50/(0.035×1.8)≈0.014Ω。
压降 V=5A×0.014Ω=0.07V(符合要求)。
公式:I=k?ΔT0.44?(W?T)0.725。
关键参数:铜厚、温升、走线宽度。
设计原则:大电流用宽走线/铺铜,高温环境需降额,长走线查压降。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