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隔离电源与非隔离电源的详细对比,涵盖工作原理、关键区别、应用场景及选型建议:
类型 | 隔离电源 | 非隔离电源 |
---|---|---|
电气隔离 | 输入/输出间通过变压器或光耦隔离 | 输入/输出直接相连,无电气隔离 |
典型结构 | 反激式、正激式、LLC谐振拓扑 | Buck、Boost、Buck-Boost拓扑 |
安全等级 | 高(符合安规要求) | 低(依赖系统设计) |
隔离电源:
输入/输出回路通过变压器磁耦合或光耦传递信号,无直接电气连接。
隔离耐压通常≥1kV AC/DC(如医疗电源需3kV以上)。
非隔离电源:
输入/输出共地,存在直接导电路径,电位不独立。
隔离电源:
符合IEC/UL 60950、GB 4943等安规标准,防止触电和短路风险。
必需用于人体接触场景(如医疗设备、家用电器)。
非隔离电源:
仅适用于封闭系统(如PCB板内供电),需额外绝缘设计保障安全。
隔离电源:
效率较低(85%~93%),因变压器损耗;成本高(变压器/光耦占BOM 30%+)。
非隔离电源:
效率高(95%+),成本低(无变压器,元件少)。
隔离电源:
变压器可抑制共模噪声,EMI性能更好。
非隔离电源:
开关噪声易传导至负载,需额外滤波。
场景 | 推荐类型 | 原因 |
---|---|---|
医疗设备(如监护仪) | 隔离电源 | 高安全性,防止漏电流危害人体 |
工业控制(PLC模块) | 隔离电源 | 抗干扰,隔离高压浪涌 |
消费电子(手机充电器) | 隔离电源 | 符合安规,防止触电 |
LED驱动(低压灯带) | 非隔离电源 | 低成本,效率高 |
板级DC-DC(CPU供电) | 非隔离电源 | 空间受限,无需隔离 |
参数 | 隔离电源 | 非隔离电源 |
---|---|---|
输入-输出耐压 | ≥1kV | 无要求(通常<60V) |
漏电流 | ≤0.1mA(医疗级更严) | 不适用 |
体积 | 较大(变压器占空间) | 小巧 |
典型效率 | 85%~93% | 93%~98% |
隔离电源:
变压器需定制(匝比、绝缘层数)。
注意Y电容布局,避免EMI超标。
非隔离电源:
确保负载与输入共地无冲突。
加强输入滤波(如π型滤波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