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了解了图 1 中传输线模型的有损分量,即串联电阻 ( R ) 和并联电导 ( G )。
趋肤效应使交流电阻与频率的平方根成比例地增加。电导考虑了介电损耗,如公式 1 所示:
G=Ctan(δ)ω
如果我们假设损耗角正切 δ 是常数,则上式表明单位长度的电导随频率线性增加 ( ω = 2πf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推导了无损线路的电压和电流方程。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过程获得有损线的方程。这里我们不会详细介绍推导的细节;相反,让我们看看终结果。对于有损线路,复数特性阻抗 ( Z 0 ) 和复数传播常数 (γ) 如下面的等式 2 和 3 所示:
传播常数由两部分组成:
如果该线沿 x 轴,则向前传播的电压波可采用以下形式:
其中A是一个常数,可以从线路输入和输出端口的边界条件中找到。有损和无损情况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指数项e -?x,它表明信号沿有损线路传播时会衰减。
实际的传输线应该具有的损耗;否则对于信号传输来说是无用的。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公式 1 来衡量G的值来看出这一点。对于典型的 FR-4 板,损耗角正切约为 0.02,这导致:
即使对于有损耗材料,电导也仅为单位长度电容导纳的 1/50。因此,我们可以假设:
上述小损失假设使我们能够简化线路的不同方程。特性阻抗(Z 0)可近似为:
此外,传播常数 γ 可以重写为:
,使用 x ? 1 的近似 \(\sqrt{1~+~x}~\simeq~1~+~\frac{x}{2}\) 可以证明:
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线路模型中的R和G如何影响衰减常数。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我推荐Clayton R. Paul
两个电压之比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
例如,1奈佩尔的衰减对应于e -1 = 0.37的电压比;换句话说,1 neper 衰减意味着线路末端的电压是初始电压的 0.37 倍。
以下等式显示了如何将以每米奈佩斯表示的衰减系数 α 转换为每米 dB:
请注意,减号仅表明我们有损失而不是收益。该方程表明,如果我们乘以 8.69,以奈佩尔为单位的量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换句话说,1 neper = 8.69 dB。当我们将上述转换因子应用于公式 9 时,每单位长度的衰减常数(以 dB 为单位)可得出:
上式右侧项指定每单位长度的导体损耗(以 dB 为单位):
第二项代表介电损耗(同样以每单位长度的 dB 为单位):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单位长度电容的关系如下:
其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将上述方程与介电损耗 ? d相结合,得出:
其中f是频率,单位为 GHz。请注意,上面的方程给出了以 dB/英寸为单位的介电损耗。
公式 15 暗示了一个有趣的点:介电损耗与电容 ( C )无关。这是因为G与C成正比,而Z 0与C成反比。因此,介电损耗(与GZ 0成正比)与C无关。
这也意味着介电损耗与线路的几何特征无关,例如微带线的 PCB 走线宽度。但这是否意味着 PCB 走线的损耗不会随其尺寸的变化而变化?图 2 显示了两种不同类型材料的损耗与迹线宽度曲线。
根据公式 15,? d与导体尺寸无关。然而,增加走线宽度会减少另一个重要的损耗项:导体损耗。正如我们在本系列文章前面讨论的那样,电阻率为 ρ 的线路的交流电阻可以近似为:
在上式中,p表示导体的周长,δ 是趋肤深度。通过使用更宽的走线,p会增加,从而降低交流电阻 ( R AC ) 和导体损耗 ( ? c )。请注意,使用宽走线会对电路密度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趋肤深度δ与频率的平方根成反比:
因此,等式 12 和 16 表明导体损耗随着频率的平方根而增加。另一方面,介电损耗与频率成正比(公式 15)。
在低频段和中频段,介电损耗非常小,总损耗由集肤效应决定。然而,在较高频率下,介电损耗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的增长速度快于导体损耗。图 3 显示了典型 FR-4 基板上 40 厘米迹线的导体损耗和介电损耗,以及这两个损耗项的综合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在较低频率下,介电损耗小于导体损耗;然而,在较高频率下,它成为主导机制。如果我们对衰减轴和频率轴都使用对数刻度,则当趋肤效应占主导地位时,曲线的斜率应约为 1/2;当介电效应占主导地位时,曲线的斜率应为 1。您通常会看到用直线表示的损失项,如图 4 所示。
作为示例,图 5 显示了 FR-4 板上具有 8 密耳宽走线的 50 Ω 微带线的衰减。
现有文献对互连建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了解了传输线的集肤效应和介电限制工作区域。根据线路的长度、运行频率以及线路 RLGC 模型中不同参数的值,我们可以让线路以不同的方式运行。
例如,集成电路使用横截面积小得多的导体。与线路的直流电阻相比,这可以使线路的感抗变得微不足道。在这种情况下,该线路在称为 RC 区域的区域中运行。在这个地区,线路的反应完全不同。RC 区域的特性阻抗由下式给出:
集肤效应和介电限制区域(公式 7)中的特性阻抗是一个恒定值,这使得提供匹配负载变得简单。然而,RC 区域的特性阻抗取决于频率。这意味着如果我们需要的话,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提供匹配并不容易。幸运的是,PCB 走线不太可能表现出任何可观察到的 RC 模式现象。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