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这款全新的集成1700V SiC的InnoSwitch-AQ确实为我们打开了大门,它可以支持 800 V母线电池电压的电动汽车应用。我们拥有高压方面的专注知识,能够提供非常小巧、可靠、简单且低功耗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电池不会自行放电。”PI CEO Balu Balakrishnan在公司2021年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初次集成SiC的开关电源IC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火热,作为高压/低压转换领域的行家,PI也陆续尝试了诸多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产品。新推出的InnoSwitch?3-AQ产品符合AEC-Q100标准,是业界首款采用碳化硅(SiC)初级开关MOSFET的汽车级开关电源IC。新IC可提供高达70W的输出功率,主要用于600V和800V纯电池和燃料电池乘用车、电动巴士、卡车的应急电源应用。
实际上,随着电动汽车对于功率与效率的追求,母线电压正在从400V向600V、800V甚至1000V以上的高压母线系统迈进,从而实现更大的电池组、更高的充电效率,以及更少的线束的损耗及总重量。同时应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400V母线电压和800V将共存,这就要在汽车整体电源平台设计时,要同时坚固这两种情况。
如今,随着SiC、GaN所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由于其在耐压、频率、以及耐热性上的独特优势,使其具有远超于传统硅的电源功率密度,以及更低的损耗,因此迅速成为新能源车上的宠儿。电动汽车主要功率部件,包括逆变器、变频器以及OBC等都已经或正在尝试采用第三代半导体。
PI将SiC集成至开关电源中,则开启了SiC在汽车市场中的新纪元。PI资深技术培训经理阎金光表示,该SiC MOSFET的1700V耐压可以适应现在及将来所有高母线电压的电动汽车应急电源设计。
电动汽车由于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均是由电来驱动的,因此其对于失效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包括ISO26262等均要求汽车配备应急电源系统,以便在传统12V蓄电瓶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急电源可以对汽车控制系统及驱动系统等器件供电。
PI资深技术培训经理阎金光表示,传统分立方案一套应急电源大概需要100多个器件,而采用PI的方案后,元器件数量可以降低一半,从而简化设计,降低占板面积、缩减BOM,可大幅提高电源的功率密度和可靠性,此外,还可以缓解元器件数目多所面临的采购挑战。
InnoSwitch3-AQ解析
如图所示,InnoSwitch3-AQ集成了包括1700V SiC高压开关、QR/CCM反激控制器、同步整流以及加强绝缘反馈电路FluxLink(很高支持5000V高压),从而单芯片实现了次级侧检测和控制。而传统的应急电源设计,由于光耦器的低可靠性,很多设计者往往采用初级稳压方案的设计,其jing度受负载条件以外围元件公差的影响很大。这样就需要在输出端增加另外yi级DC-DC稳压,这不但会增加系统元件数目,还会影响整体系统效率。PI的次级稳压方案可以实现更jing确的电压输出,进而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产品及系统优势
具体到优势,阎金光从产品本身优势和系统优势两方面给予了解析。
产品具有支持30V-1200V宽电压输入,同步整流实现
而通过一系列高集成及优异特性,实现了系统级的优势。
首先,是其次级侧检测实现高jing度输出,无需后极LDO或DC/DC即可实现稳定供电,并减少输出电容,且可同时支持多路输出。
其次,集成FluxLink磁耦技术,可取代传统光耦隔离通信。
此外,阎金光表示,与此前集成750V的InnoSwitch3-AQ相比,新方案无需外置StackFET分压,即可实现对于高压电池系统的支持。
Power Integrations汽车业务发展总监Peter Vaughan表示:“800V电池正在成为电动汽车的标准配置。多个车辆系统连接到这个强大的电源,但精巧的电子控制电路只需要几伏电压即可进行工作和通信。使用InnoSwitch器件的电路可以使用很小的电路板面积,安全地从主母线上汲取少许能量供控制电路使用,而不会造成能量的浪费。”
除了汽车应用之外,PI也将SiC集成至InnoSwitch3-EP产品中,适合有更高输入电压要求的工业电源应用,包括机器人、电焊机、三相电表和工业电机等。
广泛的车用级产品组合
除了1700V InnoSwitch3-AQ,以及上一代750V InnoSwitch3-AQ之外,PI还拥有其他汽车级芯片。包括非隔离反激式开关IC LinkSwitch-TN2Q系列,汽车专用二极管Qspeed以及SCALE-iDriver系列门极驱动器IC,满足电动汽车中的各类供电及功率变换应用。
从高压MOSFET到GaN再到如今的SiC FET,作为此前专注于AC/DC的PI,正在将触角伸向包括电机驱动、新能源逆变器、电动汽车等更多市场,一方面增加了其市场机会,另外则是借助其在高压领域的知识,助力双碳政策的落地,从而践行公司一直以来对于节能减排的承诺。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