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物流信息化的改善研究在我国发展迅猛的原因

时间:2011-08-30

    一、物流信息化

    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得很快,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觉。

    1、物流信息化简介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 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2、物流信息化的三层功能

    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

    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第二是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

    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有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的。由于我国现在是利用后发优势,希望通过更短的过渡时间走过许多跨国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处理得好可以缩短这个进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我国目前在推广现代管理技术的时候,ERP的不成功率很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三个层面的需求,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处在哪一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盲目开方下药。

    二、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回顾近年来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进展,给人留下突出印象的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

    1、基础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以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一文为代表,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研究中,把信息化和标准化列为物流科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

    2、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例如交通部的三大平台建设: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建设质量安全监控和水上运输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科技部“十五”期间确定的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中,几乎都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城市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除了物流中涉及到例如通关、税收、交通、保税监管等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外,已经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合作,例如商务部与海关、银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合作,正在把与内外贸业务有关的企业安全证书逐步过渡到电子口岸统一身份系统,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新白云机场“空港物流监管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是海关与新机场合作的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以舱单数据为依据,将卡口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快件通关系统、电子地磅等与通关系统联网。此外,在技术服务方面如数据交换平台、GPS/GIS、利用手机通讯网络进行定位/跟踪的信息系统等有许多应用出现。

    3、信息系统的整合技术

    由于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物流企业力求扩大规模,采取合作、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发展自身的网络体系,同时也在调整、升级自己的信息系统,于是产生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需求,就是进行原有信息系统的整合。一些信息系统供应商已经意识到,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尽力在标准化的结构和标准化的基础功能模块化之上,才能降低开发成本。于是结构标准化和基础功能模块化以及分布式为主兼顾集中管理需求的方案逐渐成为主流。

    4、新技术--RFID

    今年以来RFID可能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技术热点,特别是WAL-MART和METRO等强势企业要求其供应商从2005年开始使用RFID,使得此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我国也已经有像海尔集团的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和铁道部车辆调度系统这样的成功应用,但是就全国而言,成功应用的缺乏仍然是影响此项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

    5、供应链信息系统应用发展

    两年前我们在征集物流信息化应用时,有一个统计,表明当时属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不超过5%,现在看来比例可能会有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业务范围更广,不仅有物流,还有商流甚至资金流,服务内容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扩展的,个性化特点也更突出;二是要求信息系统更高的开放性,要与客户的系统相衔接、相整合,实现业务的协同。

    国内各行业的企业,如:新华制药、广东美的、江苏春兰、上海烟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纷纷实施了SCM管理应用。其中格兰仕在整合分销渠道基础上建立的供应连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准确预测客户需求,科学安排产销计划,加快存货周转,避免呆滞存货。山东鲁能帆茂物流公司则成功地在煤炭领域建立起供应链,从煤炭被挖出,运输到煤渣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深埋,从煤矿的采购物流到分销物流,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6、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今年以来公共服务和政府监管方面开始成为电子政务的重点。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开通,实现了高速公路由分段建设,分割式管理向综合管理、网络化管理的转变,为探索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营模式提供了经验;江苏省建立的“绿色通道”通关信息系统,高新企业出口可享受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和担保验放等六大便利。此外,这些数据的积累也有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7、供应商竞争加剧

    物流系统供应商的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国内外的着名物流系统供应商开始关注国内的中低端市场,例如ORACLE、SAP等公司纷纷推出简化版的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向中低端市场进军;此外还不断有新的IT公司进入国内物流市场,例如美国麒麟远创、中国航天集团等。但是另一方面许多物流系统供应商亏损甚至倒闭,退出市场。即使盈利的企业也在探索究竟物流信息化的市场有多大,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从单纯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转变为参与物流业务的运营,变为服务商。

    三、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第二层次,占中国物流企业总数的18%左右。达到第三层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仅占物流企业总数的5%左右。还有为数众多的物流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均停留在人工操作水平。

    正如国务院物流振兴规划指出的,当前物流发展的应坚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提高广大物流企对信息技术的单元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二是重点支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活跃市场交易,提高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未来,随着物流国际化、物流化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作业将会出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发展趋势,物流信息拍哪个台,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中枢神经。



  
上一篇:浅谈中压电缆附件的现状和发展
下一篇:准确读取激光直接打印的二维码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