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HS移动台的PHS/GSM双模手机设计

时间:2008-05-22

  摘要:本文分析了PHS/GSM双模的选择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PHS移动台的PHS/GSM双模手机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PHS;GSM;双模 

  引言

  目前,2G系统与无线市话系统PHS是互不兼容的,不同网络的用户要想实现网间漫游,必须使用不同的手机终端。

  要限度地发掘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潜力,汲取多种技术的长处,将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融和互补,双模或多模手机便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HS移动台的PHS/GSM双模手机的设计方案。

  图1硬件系统框图

  图2软件系统框图

  PHS/GSM双模选择机制

  PHS/GSM双模手机在一台手机终端上可同时实现PHS和GSM系统的语音通话、短信息等功能,其模式选择机制一般可分为三种:

  1.单待机。通过手动方式从一种待机模式切换到另外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下,PHS和GSM系统不能同时进行工作。当选择一种网络时,另外一种网络处于关闭状态。  

  2.双监测单待机。手机终端同时监测两种网络,从中选择一个信号质量好的网络进行工作。通过对RSSI值的检测,自动完成在两种网络系统之间的切换。如果手机终端处于某个通信网络的工作状态,则另外一个网络不被激活。用户或手机终端可以预先设置一个优选网络。

  3.双待机。两种通信网络同时处于工作状态,手机终端同时对两种网络进行RSSI值的检测,可以响应两种网络的寻呼,通过菜单设置优选主叫网络。

  总体设计方案

  基于没有专用PHS/GSM双模芯片的现状,目前PHS/GSM双模手机的方案多采用PHS移动台加GSM模块的方式实现。

  硬件设计方案 

  硬件采用PHS移动台作为主控部分,GSM模块为从属部分。图1为硬件系统框图。

硬件系统框图

  射频部分,PHS移动台和GSM模块各自拥有一套独立的收发信单元和天线系统。鉴于PHS系统和GSM使用的频段不同,终端设计上采用双天线,需分别进行匹配,可考虑内置天线加外置天线的形式。接收信号时,不同系统的空中信号经各自天线接收后进入收信单元,经过滤波、放大、混频、解调等一系列处理后,送交基带部分做进一步的信道译码处理。发射信号时,从基带部分传送过来的I、Q正交模拟信号经调制、滤波、功率放大等处理后,通过天线将已调载波发射出去。

  基带部分,PHS移动台的BBIC作为主控单元,通过UART口与GSM模块进行通信。PHS移动台和GSM模块共用人机接口部分电路,如LCD、键盘等。两者共用音频部分电路,通过模拟开关完成不同通信系统的切换,使音频电路始终提供给有通话需求的系统。PHS的用户资料储存在其主板的EEPROM里,GSM的用户资料则由SIM卡提供。电池采用锂电池。 

  开机时,硬件复位信号首先唤醒PHS移动台,PHS移动台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后,给GSM模块发送开机和复位信号,唤醒GSM模块部分。关机过程则与之相反。

  软件设计方案

  功能定义

  主叫时设立网络优选方案,可以由用户指定使用或优先选择某个网络,如指定每次主叫只使用PHS网络或GSM网络,而优先选择某个网络时,当该网络不能提供服务时,将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网络进行呼叫。被叫时,同时支持PHS系统和GSM系统的两个号码作为被叫。当某一网络正在通话时,若另一网络同时被叫则提示通话忙音,待通话结束后显示该网络未接来电。短消息的收发处理和语音通话的处理基本相似。

  双模手机可以对PHS移动台EEPROM和GSM模块SIM卡的存储空间同时进行管理,可以对电话簿、通讯记录、短信息等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和查找等操作。

  软件整体框架

  接口部分的任务由PHS移动台部分执行,完成GSM模块的上电复位处理、主叫/被叫流程处理、短信息流程处理、电话簿和通讯记录处理等。MMI部分也由PHS移动台负责,GSM模块与其共用人机接口。
 

  PHS移动台和GSM模块之间通过AT命令进行通讯,如图2所示。AT命令是Hayes公司推出的一套Modem操作指令集,后经过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移动电话厂商研制发展成一整套GSMAT命令集。如选用GSM网络发送短信息时,可以通过UART口发送“AT+CMGS”命令到GSM模块。

软件系统框图

  结语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PHS实现网络漫游不存在任何问题。但由于PHS在中国被定义为无线市话,是固定电话的延伸和补充,因而暂时不可能开放其漫游功能。采用PHS/GSM双模手机的设计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两网融和的问题,使用户既能够享受PHS网络的低廉价格,又能够充分利用GSM网络覆盖的优势。


  
上一篇:FM/FSK无线发射芯片CMX017的原理及应用
下一篇:单片无线收发一体芯片nRF401及其应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