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卡数据传输概念

时间:2008-11-19

  智能卡和终端间所有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双向通信,而卡上只有一个I/0口可以使用,卡和终端就是通过这 个“电”的联系来交换数字数据。因为,只用一条线来轮流发送和接收数据,卡和终端必须轮流传送或接收 数据,依次扮演收/发信人的角色,这种通信方式被称为半双工法。

  全双工法中,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与接收数据(尚未在智能卡中实现)。然而,由于绝大多数智能卡微处 理器都在8个触点区中保留着两个I/O端口,以备未来应用(例如,作为第2条I/0线),因而全双工操作在技 术上完全是可能的。用一般的术语来说,可以有把握地用硬件和操作系统来实现,因为这是惟一可在卡内对 数据实时加密的途径,关于此方法的标准化的初步建议,已经可以使用了。

  卡的通信总是由终端启动的,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外部请求卡绝不会送出数据。卡只响应从终端发来的命令 ,这导致一种主-从关系,端终为主而卡则为从。

  当一张卡被插入终端后,它的触点先与终端的相应触点机械地连接起来,然后5个有效的触点按正确的顺 序被激活。接着,卡自动执行加电复位并送出一个复位应答ATR(Answer ToReset)给终端。终端估价卡的 ATR通告中和数据传输有关的参数,而后送出第1条命令。卡对命令进行处理并产生一应答再送回给终端。这 种命令和应答的来来往往的相互作用一直继续到卡被去激活,这种关系如图6.1所示。

  在ATR和送给卡的第1条命令之时,终端也可以送出一条协议类型选择PTS(Protocol TypeSelection)命 令,终端可用这条和ATR一样与传输协议无关的命令,去设定关于卡的协议的不同传输参数。


图1 卡和终端之间起始的传输,给出了复位应答(ATR),协议类型选择(PTS)和第1条命令应答对

  整个数据传输来往于卡的过程可以用OSI的层次模型来表示。它区分了在实际传输协议中的I/0线上的电气事件、逻辑处理和使用这些处理的应用行为。有几种国际标准中规定了在这些层次之内和之间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其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终端和智能卡间通信的OSI模型

  按照有关的标准,本章中叙述非同步传输协议的功能,在协议文本中规定了所有允许的参数与设定。然而,经常会发生智能卡并不支持传输协议中的所有选项,这是因为可用的存储器有限。

  从功能方面看来,不同的选项可简单看做是多种应用范围。对于一特定的应用或智能卡选择来达到设定时,有关参数选择中的重要考虑是不要过于特殊,以便使卡能和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终端通信。

  欢迎转载,信息来源维库电子市场网(www.dzsc.com


  
上一篇:传送带自动压焊模块
下一篇:北京现代索纳塔轿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