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路了解版图的影响-Current Mirror

时间:2007-04-29

从电路了解版图的影响-Current Mirror

我们需要画模拟电路(analogue circuit)版图,了解一些基本模拟电路功能对版图工程师来说,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基本模拟电路包括,镜像电源(current mirror)、偏置电路(biase bandgap)放大电路(OPcomparator)等,这些基本的电路就是复杂电路的基础。

Bipolar (BJT)电流公式:

Ic=Is*exp(Vbe/Vt) ,

这里的Vt=kt/q ,k为玻尔兹曼常数约1.38e-23 j/k, t Kelvin温度, q 电子电荷约1.6e-19cVt约为26mv/300k87uv/k

由上述公式可知在相同环境下的两个三极管影响Ic的因素可能是IsVbeIs为静态电流,相对稳定,所以应该是Vbe。也就是说两者Vbe相等,两者的集电极电流就相等。简单运用时,可以通过增加BJT的个数n个来得到nIref电流。

Ic公式得到:

Vbe=Vt*ln(Ic/Is)

DVbe=Vbe1-Vbe2=Vt*ln(Ic1/Ic2)

假设n=10DVbe=Vt*ln(10)=2.3*26mv*log(10)=59.8mv

就是说如果两者的集电流10倍关系,两者的Vbe之差约为60mv,两倍约为18mv

下图为基本的bandgap reference 电路,通过分析该电路进一步熟悉current mirror的功能。图中Q1,Q2组成current mirror R2是为了提高Q2发射极电压。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Vref=Vbe3+Vr1

Vr1=Ir1*R1

Ir1=Ir2,又因为R3=R1,所以Ir3 = Ir1 (*注忽略注入base的电流)

Ir1=Ir2=Ir3

Ir2=Vr2 / R2

Vr2=Vbe1-Vbe2=Vt*ln(J1/J2)

J为电路密度, J=I/area ,因为Ir3=Ir1Q2/Q1=10 (可能是8:1layout1个放在中间,四周8), 所以J1/J2=10

Vr2=2.3*Vt*log(10)=2.3*26mv=60mv

Ir2=Vr2 / R2=60mv / R2

Vr1=Ir1 * R1= (59.8mv / R2 )*R1=60mv*(R1/R2)

Vref=Vbe3+Vr1=Vbe3+60mv*(R1/R2)

假设Vbe3=0.7v, 三极管温度系数约为2mv/C 约为 1800uv/K

60mv*(R1/R2)=1800uv/k=200uv/k * (R1/R2)

R1/R2=9

所以Vref=0.7v+60mv* (R1/R2)=0.7v+0.54v=1.24v

所以当R1:R2=9Vref到达1.24v的时候,电路不会随温度发生变化。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MOS也有类似的电路,nmos电流公式:

(Vds>Vgs-Vt)饱和状态

Id=(UoCoxW / 2L)*(Vgs-Vt)^2 

其中Uo载流子迁移率,Cox mos电容,Vt阈值电压。上图 Iref / Iout = (W1/ L1) / (W2 / L2),影响电流变化的因素除了W/L外就应该是Vgs。所以在画版图时:

一、 考虑两个MOS W/L的相对误差,比如W,L取值时也会较一般MOS尺寸大。如果尺寸是W/L=1/0.5 有可能取到 2/1这样的值。保证两个MOS受到制造的影响是对等的,这样IrefIout就是对等的,所以要保证之间的有一定的匹配度。

二、 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对Vgs 引起的变化,所以两个MOS gatesource电压要相等。简单的方法就是共用poly gatesource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当然这种情况在相对比值较小的时候采用,如1:1, 2:1等,因为其中一个MOS W太长,一是管子利用率不高,第二也会使两个MOS受到影响发生不对等,第三就是有寄生情况引起压差。按通常的画法,如下图所示: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上图要注意电流的流向,比如从上而下,尽量多打些contact。对于gate上的电压只需一个contact就可以了。Poly从下面连在一起不会因寄生电容减缓电流,而且可以保持Vgs (poly gate vs. vss metal) 电压稳定。分割成偶数根,并将Vss放在外侧,可利用Vssground性,并减少外围对它的影响。如果考虑光学的影响,还可以在两侧加dummy poly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错误之处还望指正。


  
上一篇:加速发展我国化合物半导体技术
下一篇:oled 量子效率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