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线上使用钴封层的优越性

时间:2007-04-29
电迁移 (EM)现象是众所周知的可靠性问题,它是由于电子按电流的方向推移金属原子引起的,推移速度由电流密度决定。电迁移可能终导致铜线减薄,并使电阻率增大,更严重的还可能使铜线断裂。幸运的是,IC上互连线的电流并不总是按照相同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电源接地线中。但随着互连线变得越来越细,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 要求每个技术节点的线宽大约减少0.7倍,这使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Novellus Systems公司的“电镀产品线”的产品主管Ted Cacouris说:“由于几何尺寸不断缩小,必然会增加电流密度,使电迁移问题随之扩大,成为主要的效应。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此表示担忧呢?从65nm就开始有迹象,那时为了改进电迁移特性开始考虑修改集成方案。这预示着电迁移已开始对设计规则产生影响。”
  设备供应商Blue29公司,主要从事抗EM化学镀研究,其销售主管Bill Lee补充说:“因为电流通常按同一方向流动,所以许多电流密度问题通常产生于电源和接地线中。电源和接地线占互连面的1/3或更多。如果电源和接地线已经占了很大的面积,器件必须做得更大以克服定向电迁移问题,就会使某些产品管芯的尺寸增大。”显然,这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趋势 — 更小的芯片、更低的成本、更多的功能 — 是相背的。
  铝线中的EM是个本体现象,通过加入少量的掺杂剂终可以很好地加以控制。经证实,铜就是一种很好的掺杂剂。换句话说,EM在铜线中只是表面现象。EM现象容易发生在铜自由扩散的地方,尤其容易发生在铜和其它材料之间粘接性较差的界面上。现在使用的双嵌入式工艺中,这种现象多发生于铜线与SiC层的界面上,也可能出现在铜/势垒界面上。随着技术节点向前迈进,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Cacouris强调说:“在特征尺寸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相对于铜线的体积来说表面面积增大了。”

  铜硅化物提了供新的参考
  EM问题(以及另一种常见的可靠性问题:相关应力空隙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多种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优化淀积、晶圆的预清洗和后清洗、表面处理等,这几种工艺的目的都是使各层之间获得良好的粘接特性,从而使原子不再沿粘接层运动。在双嵌入式工艺中,先在介质中对沟槽和孔进行腐蚀,然后排列势垒材料,如TaN,再淀积一层铜籽晶,然后进行铜电镀、铜 CMP以及介质叠层,如SiC/低k材料/SiC。在这种复杂的工艺中,有很多地方可能出现问题。例如,铜曝露于空气时容易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因此想实现好的粘接特性,就要在进入下一道工艺之前做好CMP后清洗和氧化层去除工作。清除周围介质区域中的铜残余物也十分重要,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新型铜封层工艺要求具有高的选择性,铜残余物可能会形成多余的成核点)。
  在当前先进的单晶圆工艺系统中,工艺步骤按顺序在相同的腔室内完成,因此易于实现好的工艺集成性能。在这种系统中还可以增加一道新工艺(指130nm代产品中的新工艺),即通过在硅烷上曝光一层洁净的铜形成铜硅化物。Applied Materials的ECP部门总经理Michael Yang说:“EM性能与铜和介质封层的界面有很大关系。无论怎样去除铜氧化层,如采用氨等离子体工艺,然后形成硅化物,都会有所帮助。”“介质封层工艺正在不断地改进,包括近对硅化物形成过程的改进。这可为其它技术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但是肯定还要使用其它技术,尤其是到45nm节点以后。就像Lee在去年发表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在介质淀积之前采用各种表面处理方法改进铜/介质粘接特性,可提供暂时的帮助,但界面必须得到根本性地改变,或者说电流密度应限制在<106 A/cm2的范围内。

  钴解决方案
  一种可使EM性能改善一到两个数量级的替代方法是选择淀积Co封层法()。但这并不是使用Co封层的优势。使用封层可使电流密度急剧增加,可能会使抗腐蚀介质层(现在使用的典型材料为SiC或SiN)材料的选择发生变化,从而使介质叠层的有效k值下降。这实际上是使用Co封层的主要原因,而EM性能的改进只是这一方法的附带收益。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在氧化工艺中,如介质淀积和抗蚀剂剥离中,CoWP封层本身(不使用介质封层)是否适用于势垒仍不十分清楚。


  为实现上述目标,已开发,或者说正在开发两种化学淀积方法()。一种是在铜表面淀积一层Pd活化层。然后使化学镀Co溶液与Pd反应,形成典型的CoWP层。以IBM为代表的业界对这种方法具有足够的开发经验,这项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这种方法有许多负面效应:Pd扩散到铜中增大了线的电阻和铜的腐蚀损耗,Cu/BM的界面受到腐蚀,成本的增等,从而放弃了Pd活化层的工艺方法。


  采用化学方法淀积的CoWP与铜自对准,并形成平滑的共形膜。根据工艺条件,这层可以是无定形的或假外延,从而与下层的铜晶粒结构相符。典型的薄膜为90%的纳米晶体Co,以及2%的W和8%的P。W和P填充Co的晶粒边界,Co占据与铜的大部分交界面,形成金属-金属键,粘接能为40 J/m2,而金属-介质键的粘接能为10-20 J/m2。薄膜中W的含量与薄膜的应力直接相关。是含W的Co化学淀积工艺图。在这一工艺中,通过降低铜表面的P (如次磷酸盐)或B(如DMAB二甲胺基硼烷)的剂量,使溶液中Co的组份下降,通过降低相同剂量的W,完成W组份的共同淀积,形成三元合金CoWP或CoWB。当P和B的剂量同时下降时,形成CoWPB四元合金。


  第二种制作Co封层的方法是采用自激工艺,因为不使用Pd,这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简单,但要求使用技巧更高的(即更不稳定)的化学淀积方法,因而会变得更加复杂。Semitool公司的ECD技术主管Tom Ritzdorf解释说:“如果工艺步骤较少,复杂性就比较低,需要的腔室也比较少,如果是多腔室系列工艺就能提高产能。由于典型的自激工艺中使用了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化学淀积工艺,从设备方面来看增加了复杂性。”
  采用自激法能够潜在地简化工艺并节约成本,当然它还具有另外的优势。Applied Materials公司的Yang说:“使用Pd活化工艺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薄膜完成后,要在BEOL工艺中经受后序的热循环过程。”“许多文章都建议把Pd扩散到铜中,以增大线的电阻。如果能够采用自激工艺把Co直接淀积在铜上,就会避免这一问题。”
  Novellus公司的Cacouris补充说,对Pd活化工艺的选择性工作模式也存在担忧。他说:“使它在选择模式下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 Cacouris还说:“从工艺和化学角度来看,自激化学淀积法的管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正是我们寻找的适用的选择工艺类型。这种方法的弱点是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改善化学淀积工艺,这种方法通常在高于室温的高温下工作,所以不稳定。正像人们说的,没有的午餐。”Yang说,Applied Materials公司在自激工艺中尝试采用“化学材料就地混合” 方案,采用低浓度金属配方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这一方法可使EM电阻得到明显改进。表示采用CoWP可使封层和无封层铜线的EM寿命提高20倍以上。  


当您和以下任何设备商接洽时,请告知他们您是通过《半导体国际》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
  Applied Materials  www.appliedmaterials.com
  Blue29  www.blue29.com
  IBM    www.ibm.com
  Novellus    www.novellus.com
  Semitool    www.semitool.com


  
上一篇:离子迁移对印刷线路板绝缘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封装类型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