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们现在都把基础元件的可靠性不当一回事。当你使用一个
电子元件时,它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发生参数值偏离到和规定值之外或出现失效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同样,设计和制造得当的印制电路(PC)板是装有大量
有源器件和无源元件的可靠的长期性载体。
这种满意的结果并不是偶然或侥幸发生的,而是元件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和生产多年的日夜努力工作的结果。他们努力工作,为的是找出失效的种种原因,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再消除这些原因。在有些情况下,失效原因是材料有稍许不纯;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某种微量添加剂的配比不当;还有一些情况下则是生产技术和测试方法出了细微的差错。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近阅读过的一篇文章尤其令人忧虑不安。该文章指出,质量低劣的元件充斥市场,有些OEM厂商用这些元件生产产品;当这些产品在现场失效时,OEM厂商也感到头痛。
处理器或系统级
IC等高端部件不存在这种问题。这一领域中的任何制造商如不剔除勉强合格的或者有缺陷的部件,就不能在业界长期生存。再则,用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许多较大较复杂的IC进行在系统测试,并可发现IC的某些缺陷。
问题与不太受人注意的但却是很重要的无源元件,如一些阻容元件有关。这些元件在设备中一开始可能工作良好,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温度的变化而性能下降或失效。有些失效的元件是由小"车库"公司制造的地地道道的伪劣品,这些伪劣品起初似乎还算工作正常。有些勉强合格的元件是较大的公司生产的,这些公司在其客户要求降低材料费用的压力下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并设法通过合同装配公司进入供应链。要记住:支持每一块所谓的系统级IC需要10~20个无源元件。一部蜂窝电话需要100多个无源元件,人们对其中很多无源元件的功能和参数值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诚然,许多设计师仍不大注意去指定几家公认的公司供应无源元件,因为他们在过去几年里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必须回到设计师和他的公司要请元件工程师来验证元件质量、供应商和供应链身份的时代吗?也许必须如此,但不大可能会发生。大多数OEM厂商都把遴选无源元件供应商的决定权交给它们的采购部门或合同装配公司。设计师常常把选择无源元件供应商看作设计后考虑的事情;毕竟人人都知道起重要作用是IC--除非它不起重要作用。
"质量"和"可靠性"都有口头和正式两种定义。我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故事。部分是:元件是否具有数据表所承诺的性能?第二部分是:它是否还将继续具有这样的性能?如果你是从事任何一个项目的设计师,那么,即使你忙于设计、编码、调试和类似的任务,也要参与无源元件供应商的遴选工作。历史向我们证明:当一件产品过早地失效时,由此给设计小组造成的不良影响与给采购小组造成的一样严重,而且每个人的声誉和财源也均会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