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级城域以太网的多种技术

时间:2007-11-30

  电信级城域以太网因为其成本低廉、承载业务多样、带宽分配灵活、应用广泛等优势,逐步受到电信运营商的关注和采纳,特别是随着电信城域网的技术方案能够提供足够的QoS能力和网管运维能力,运营商的兴趣大大提高。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已经采用各种电信级以太网技术进行组网和开展业务,而终哪种技术能够走得更远,则还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判断。

  弹性分组环RPR

  弹性分组环RPR(Resilient Packet Ring)技术,作为城域传输网的构建技术,其标准化过程就经历了多厂商、多提案的激烈竞争。IEEE RPR工作小组终在以美国思科、加拿大北电为代表的两种草案的折中之上,于2004年6月通过了IEEE 802.17标准。与之相对应,国内制定的《内嵌弹性分组环(RPR)的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明确将RPR MAC的物理层作为SDH的VC,特别是在二层交换功能、链路带宽可控可调整以及性能指标等方面予以明确,使得RPR实用性得到了提高。

  RPR的优势在于:通过多种宽带复用机制,提高了数据业务传输能力;通过二层环保护倒换功能,提供了快速的50ms环保护倒换功

能;拓扑具有环自动发现功能,在新的节点加入时,节点能够自动在环上广播其存在,其他节点则自动更新本地数据库,在路由更新、保护倒换,以及网络OAM功能上提供了极大支持;采用分布式的带宽管理和控制,为各节点提供平等享有带宽的功能,并且引入业务等级设置机制,保证了高等级业务的优先。

  RPR作为吸收了以太网和SDH网络优势的技术,根据不同的物理层,又可以分为基于SDH/Sonet的RPR和基于WAN/LAN物理层的RPR。但是,也正因如此,RPR目前更倾向于承载数据业务,而对TDM的支持能力相对薄弱。

  从部署成本分析,RPR在城域网总体方案成本上更接近万兆以太网,但是由于IEEE802.17标准本身是为单个物理环或逻辑环设计的MAC层技术标准,因此在跨环时必须终结,实现跨环业务的端到端宽带管理能力不足,必须融合其他多种技术来协助构建复杂网络拓扑,这就给网络建设、运维等工作都带来了困难。

  目前,在RPR领域方案提供能力较为突出的厂商包括华为、烽火网络、北电、思科等厂商。

  城域网多业务环MSR

  MSR构建于国际电联ITU-X.87标准之上,属于一种新型二层冗余协议。该协议可以说是对RPR MAC层的优化版本,但同时加入了多种倾向于电信运营级的特征,因此目前在运营商的多个新建城域网中得到了初步应用。

  MSR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较低成本方式,围绕运营商现有网络改造和新建网络模型,构建创新型的CESP(Carrier Ethernet Multi-Sevice Platform,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平台)。由于MSR应对国内电信城域网应用提供了一些特别机制,因此比较适合国内电信城域网改造。该技术标准的主要优势集中在以下方面:节约光纤资源,适合环形光纤拓扑的情况,在为乡镇到区县的宽带接入网汇聚提供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支持50ms保护倒换,为 IPTV及视频监控等实时业务提供关键保护;组播能力较强,单个组播在环上只需复制就可以组播全网;能够通过TDM over IP技术传送高质量的TDM业务,并且不需网络用户考虑传输媒介;为运营商管理网络提供了强大的QoS控制能力和业务感知,使网络获得主动解决问题的所需数据更为简易;高性价比,万兆以太环的价格不及SDH/MSTP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业务传输方面的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

  目前,基于MSR的电信城域网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环形拓扑结构,也可以支持链形、星形等拓扑,并且可以支持热插拔、热倒换和在线升级等功能,因此,从整体方案的角度看,MSR在ITU-T标准确立时的技术定位就可以得到较好实现。MSR技术标准的应用定位是,在保证QoS的前提下,以较低成本方式解决包括数据业务、话音、视频等多种业务在内的三网融合及其运营问题。

  基于MSR构建电信级城域网,对于国内运营商的优势在于,该技术标准是由武汉电信科学院下属的烽火网络代表中国提出并获得通过的国际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应用成本上也相对较低;劣势在于,由于不同厂商之间在利益上的难以统一,特别是一些国际电信设备商也拥有其他电信城域网组网技术标准,所以在MSR基础之上的CESP方案,虽然在技术成熟度、方案性能价格比上具有优势,但要在运营商全网内占有主导地位,尚需要更长时间。目前烽火网络能够提供全面基于MSR的电信级以太网方案。



  
上一篇:认知无线电:原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谈高层交换机原理及其组网结构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