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基站建设的整体规划与技术创新

时间:2007-11-30

  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3G基站建设已经逐步启动。从世界范围看,运营商还面临着继续完善、扩大3G建设的任务,而我国的3G网络发展的潜力也是举世瞩目的。因此,作为3G建设中为关键的基站部署便成为业界关注的,如何降低基站部署的成本,提高覆盖质量、扩大覆盖范围,是否可以与2G基站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优化都需要认真研究分析。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目前业界都在针对GSM基站、业务、网络等方面不断涌现的新要求进行着技术创新,并以前瞻性的目光满足未来业务发展和网络优化的需要。面对多技术并存的网络格局,3G、2G基站如何做到协同发展,如何确保为用户提供统一、优质的通信体验,也是与3G基站建设与技术创新并行的一条主线。

  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

  在移动通信中,一方面,高性能无线覆盖直接关系到用户服务的范围、数量和服务质量,是提供无所不在的3G服务体验的终保证。另一方面,在公用移动通信网的建设成本当中,无线覆盖占了一大半,提高无线覆盖的效率对于降低3G的成本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3G基站部署的技术设计、规划优化等问题就成为事关成败的因素。

  基站建设,做好全面的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面对

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3G基站建设进行统筹安排,获取的投资收益。对无线网络承载目标、基站站型选择、3G室内分布系统以及3G与2G协调发展的因素都需要深谋远虑。

  无疑,确定3G无线网承载目标是重要的前提,需要我们从如何满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需求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建设满足一段时间内需求网络目标的确定是大的前提,首先要确定覆盖区域,要考虑市场和数据业务的需求,有效利用投资,优先在有业务需求的地方部署网络;其次,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覆盖区域和覆盖场景,选择一个保证业务质量的承载方式非常关键。而业务模型、容量及负载等具体参数的科学预测也将对基站建设、网络规模的确定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了考虑这些因素外,还要考虑建设方式,建设一个网络对于运营商来讲先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它的分步实施方案之间要协调。结合扩容方式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网,是小容量大覆盖,还是网络成本定位的方式,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考虑前提。另外,关于室内覆盖问题的考虑,应该在建网初期主要靠室外的基站解决室内基站覆盖不足的问题,适当建立室内覆盖系统,以满足重点用户的需求。此外,对于已有的2G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要充分考虑。

  在先期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于种类丰富、功能各异的基站设备的选择就是为现实的问题之一。基站站型的选择涉及主设备适用场景建设方式,辅助设备的配置原则方法及适用场景,天馈系统的选择原则,建设方式等关键因素。

  基站建设中应注意技术创新

  3G建设对的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仅是在站址等部署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基站有了新的要求,而且伴随着运营商全面压缩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新的覆盖技术、功放技术等的需求日益迫切。此外,对2G基站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对2G基站的升级提出要求,同时也对3G基站提出新课题,3G基站除了要提供3G的功能外,还要在硬件、软件方面考虑与2G的融合。

  而对于3G更高速率、更灵活的业务组合、更复杂的业务提供技术,基站技术面临着新的考验。从目前的情况看,以高效功放、多载频技术、分布式架构、增强型室内覆盖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基站创新性技术,将会让运营商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网络部署。首先,功放效率问题是所有厂家追求的一个热点,因为提高功放效率不仅能够为运营商节省电费,节省电源等配套设施的投资,而且由于功耗的降低和生产工艺的简化,降低了整机散热的要求,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使网络性能更加。中兴通讯在基站功放方面的研究颇有心得,他们目前所有基站产品都采用了的Doherty和DPD技术,性能大幅度提升,功放效率高达 30%,几乎比传统基站提高了一倍。以其一款主力宏基站为例,功耗仅800W,不到传统宏基站的功耗的一半,每年将为运营商节省电费支出达50%以上,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可以有效降低网络OPEX。

  其次,为了满足不同区域运营商对于不同频段的需求,多载频能力也成为基站的必备基本功。区别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3G网络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支持高速数据业务。随着技术的发展,B3G和4G可以实现100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甚至更高,支持的业务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包括实时的流媒体业务。数据传输速率要根据这些业务所需的速率动态调整。同时,下一代移动通信也要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实现高速率和大容量,需要频谱效率极高的技术。鉴于对高速数据业务的发展需求,多载波调制技术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一篇:浅谈WiBro技术
下一篇:TD-SCDMA与WCDMA在HSDPA技术上的比较分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