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中继(frame relay)是一种用于统计复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的接口协议,分组长度可变,传输速度为2.408Mb/s或更高,没有流量控制也没有纠错。它主要用在公共或专用网上的局域网互联以及广域网连接。大多数公共电信局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的虚拟广域连接的一种途径。
1986年AT&T首先在其关于ISDN的技术规范中提出帧中继业务;1988年国际电信联盟(原CCITT,现ITU-T)公布个有关帧中继业务框架的标准I.122;1989年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ANSI)开始帧中继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1990年帧中继产品生产厂家CISCO、DEC、NT和STRATACOM联合创建帧中继委员会;1991年帧中继委员会改名为帧中继论坛(FR FORUM),并开始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产品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以保证不同厂家产品的相互兼容;1992年ITU-T和ANSI有关帧中继各方面的标准相继出台,FR FORUM的成员也增加为多个,并公布有关帧中继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网络接口(NNI)的协定;1993年FR FORUM的成员增加到100多个,公布了相应的帧中继标准系列;1994-1995年帧中继技术更加成熟,标准日趋完善。
综上所述,制定帧中继标准的国际组织主要有国际电信联盟(现ITU-T,原CCITT)、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ANSI)和帧中继论坛(FR FORUM),这三个组织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帧中继标准。
DLCI是帧中继网络中的第2层地址。路由器要通过帧中继网络把IP数据包发到下一跳路由器时,它必须知道IP和DLCI 的映射才能进行帧的封装。有两种方法可以获得该映射:一种是静态映射,由管理员手工输入;另一种是动态映射。默认时,路由器帧中继接口是开启动态映射的。
1.静态映射
管理员手工输入的映射就为静态映射,其命令为:
frame-relay map ip protocol address dlci [ broadcast ]
其中:
protocol:协议类型
address:网络地址
dlci:为所需要交换逆向ARP 信息的本地接口的DLCI 号
broadcast:参数表示允许在帧中继线路上传送路由广播或组播信息
2.动态映射
IARP(Inverse ARP,逆向ARP)允许路由器自动建立帧中继映射:
(1) R1 路由器从DLCI=102 的PVC 上发送IARP 包,IARP 包中有R1 的IP 地址12.12.12.1 ;
(2) 帧中继云对数据包进行交换,最终把IARP 包通过DLCI=201 的PVC 发送给R2;
(3) 由于R2 是从201 的PVC 上接收到该IARP 包,R2 就自动建立一个映射:12.12.12.1—→201
(4) 同样R2 也发送IARP 数据包,R1 收到该IARP 包,也会自动建立一个映射:12.12.12.2—→102
帧中继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因此误码率极低,能实现近似无差错传输,减少了进行差错校验的开销,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帧中继是一种宽带分组交换,使用复用技术时,其传输速率可高达44.6Mbps。但是,帧中继不适合于传输诸如话音、电视等实时信息,它仅限于传输数据。
帧中继既可作为公用网络的接口,也可作为专用网络的接口。专用网络接口的典型实现方式是,为所有的数据设备安装带有帧中继网络接口的T1多路选择器,而其它如语音传输、电话会议等应用则仅需安装非帧中继的接口。这两类网络中,连接用户设备和网络装置的电缆可以用不同速率传输数据,一般速率在56Kbps到E1速率(2.048Mbps)间。
帧中继的常见应用简介如下:
(1)局域网的互连。由于帧中继具有支持不同数据速率的能力,使其非常适于处理局域网-局域网的突发数据流量。传统的局域网互连,每啬一条端-端线路,就要在用户的路由器上增加一个端口。基于帧中继的局域网互连,只要局域网内每个用户至网络间有一条带宽足够的线路,则既不用增加物理线路也不占用物理端口,就可增加端-端线路,而不致对用户性能产生影响。
(2)语音传输。帧中继不仅适用于对时延不敏感的局域网的应用,还可以进行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低档语音(质量伏于长途电话)的应用。
(3)文件传输。帧中继既可保证用户所需的带宽,又有实满意的传输时延,非常适合大流量文件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