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平日放出来的光谱主要来自太阳表面温度约为六千度的黑体辐射,这是太阳大气的特质。我们在地球上测得的太阳光谱受到了太阳大气层和地球大气层的共同影响。但是太阳是主,地球是次,毕竟太阳才是发出光谱的主体 。 太阳光谱(The solar spectrum)指太阳辐射经色散分光后按波长大小排列的图案,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几个波谱范围。
太阳光的极为宽阔的连续谱以及数以万计的吸收线和发射线,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太阳信息宝藏。太阳光谱属于G2V光谱型,有效温度为5770K。太阳电磁辐射中99.9%的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可见光区和紫外区。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少。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后者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
在地面上观测的太阳辐射的波段范围大约为0.295~2.5μm。短于0.295μm和大于2.5μm波长的太阳辐射,因地球大气中臭氧、水气和其他大气分子的强烈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太阳平日所放出来的光谱主要来自太阳表面温度约六千度的黑体辐射(BlackBodyRadiation)光谱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看不见的波段从390~11590纳米。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90nm,紫色。
太阳是能量最强、天然稳定的自然辐射源,其中心温度为1.5*10^7K,压强约为10^16Pa。内部发生由氢转换成氦的聚核反应。
太阳聚核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其总辐射功率为3.8*10^26W,其中被地球接收的部分约为1.7*10^17W。太阳的辐射能量用太阳常数表示,太阳常数是在平均日地距离上、在地球大气层外测得的太阳辐射照度值。从1900年有测试数据以来,其测量值几乎一直为1350W/㎡。对大气的吸收和散射进行修正后的地球表面值约为这个值的2/3。
通常假定太阳的辐射温度为5900K,则其辐射温度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根据黑体辐射理论,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发出的辐射能量增加,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复盖了从X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普。在大气层外,太阳和5900K黑体的光谱分布曲线相近。受大气中各种气体成分吸收的影响,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时某些光谱区域的辐射能量受到较大的衰减而在光谱分布曲线上产生一些凹陷。
利用太阳光谱,可以探测太阳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运动、结构模型以及形形色色活动现象的产生机制与演变规律,可以认证辐射谱线和确认各种元素的丰度。利用太阳光谱在磁场中的塞曼效应,可以研究太阳的磁场。
太阳光谱的总体变化很小,但有的谱线具有较大的变化。在太阳发生爆发时,太阳极紫外和软X射线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利用这些波段的光谱变化特征可以研究太阳的多种活动现象。因此,提高对太阳光谱的空间分辨率和拓展观测波段,可以大大增强对太阳和太阳活动的认识。现在已探测到了完整的,称之为第二太阳光谱的偏振辐射谱。利用第二太阳光谱,又可以进一步开展多项太阳物理研究,也可能成为探测太阳微弱磁场和湍流磁场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