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报告《欧洲电动汽车的未来》译文来了

时间:2025-05-08
  2024年11月,欧盟议会发布报告《欧洲电动汽车的未来》。报告认为,欧洲在电动汽车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出口市场。中国快速增长的低价电动汽车出口和日益加剧的产能过剩对欧洲汽车行业构成了威胁。报告基于10位专家反馈,预测了到2030年欧洲电动汽车可能出现的四种情景。通过分析上述情景,报告提出欧洲必须利用现有和制定新的政策工具促进和保护电动汽车行业,并建立有意义的伙伴关系,以激励欧洲电动汽车制造业发展。
  近日,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对该报告进行了编译,现将译文摘编如下,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报观点。

  中欧电动汽车贸易关系紧张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2022年市场规模为384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8.8万亿美元,到2050年将有望达到56.7万亿美元。到2040年,预计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量的60%,而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2%。

  尽管内燃机汽车生产是欧洲传统优势产业,但欧洲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起步晚于美国和中国。不仅如此,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接收了中国出口电动汽车的40%。西方在华运营的企业是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主要来源,加上寻求开拓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这种双重压力有可能扰乱欧洲汽车供应链。
  (一)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国。目前全球54%的电动汽车产自中国,特别是汽车电池的占比更高。2024年,中国品牌比亚迪已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最大生产商。中国电动汽车出口规模同样飞速增长,2020年仅占全球电动汽车出口的4%,2022年已增长至21%。中国品牌在欧盟汽车总销量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0.4%,增长到2023年的 8%,到2025年有望将增长到15%。
  比亚迪推出了中国首艘专门为出口国产汽车而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并对汽车运输船投入了更多资金。到2026年,比亚迪将运营8艘货船,将电动汽车从中国运往欧洲和其他地区。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低价电动汽车出口的迅速增长、产能的急剧上升以及未来几年产能过剩的加剧(尽管国内增长放缓,但高额投资持续不断),会对欧洲汽车行业构成威胁。
  通过补贴和其他有利于其制造商的优势,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一直在为关键行业提供大规模的国家支持。2023年,前10大获得政府补贴的中国企业中,有5家是电动汽车制造商或电池制造商。2009年至2021年,中国对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总体补贴支出估计超过1250亿美元;2016年至2022年,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补贴上的支出估计为570亿美元。虽然这些购车补贴原计划在实施11年后于2023年取消,但现在已至少延长至2027年。
  (二)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
  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此前,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激增,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为扭转现状,欧盟启动了有史以来针对中国的最大贸易案件。此次调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的,而非应行业相关方正式要求的。
  反补贴调查旨在确定是否有证据表明非欧盟国家向对欧盟出口产品的产业提供了补贴,且这些补贴对未享受此类补贴的同类欧盟产品造成了损害或存在造成损害的威胁。由于此类调查针对的是国家行为,在政治上很敏感,因此,比仅针对企业的反倾销调查频率低。经过长达9个月的调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实施13个月的临时关税,随后转为5年最终关税。一旦复审证实损害依然存在,这些关税可按类似期限续征。要通过最终关税,必须获得欧盟成员国的特定多数赞同票。欧盟委员会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于2024年10月4日通过关税决议。
  欧盟委员会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份额近期已从1%跃升至8%,到2025年可能飙升至15%。虽然进口中国汽车中的三分之二来自在中国建厂的欧盟和美国企业,但西方汽车制造商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制造商则呈上升趋势。这让人回想起十多年前,欧盟市场被低价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抢占,迫使欧洲本土制造商退出市场。如今,欧盟迫切需要先发制人,防止电动汽车行业重蹈覆辙。
  (三)欧洲议会立场
  年1月16日,欧洲议会发布关于竞争政策的决议,在决议中表示支持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并强调必须有效利用欧盟针对外国补贴的相关工具,以减轻单一市场可能承受的潜在扭曲影响。欧洲议会通过的各种法律法规也强调了电动汽车对欧盟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关于产业政策和清洁技术,欧洲议会在2024年4月25日关于《净零工业法案》的决议中强调,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是确保获得净零技术、保持欧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这要求欧盟通过创新等举措保持竞争力,特别是在清洁技术方面。
  年10月8日,在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后,欧洲议会组织了辩论,讨论欧盟汽车行业面临的危机、工厂倒闭趋势,以及提高竞争力和维持欧洲就业的必要性。欧盟贸易专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开幕词中评估了欧洲汽车行业形势。他表示,在全球净零排放技术竞赛中,欧洲不能落后,更不能失去竞争优势。另外,欧洲需要加倍推广电动汽车,欧盟委员会希望确保欧洲继续占据全球汽车行业领先地位。
  在辩论中,各议员之间存在分歧。一些小组发言人表示,拘泥于电动汽车是一条死胡同,也是一种竞争劣势,相反,所有技术都需要广泛的组合,包括气候中和燃料。其他人则认为电动汽车技术是欧洲汽车行业的未来,但中国超过了长期以来押注于内燃机汽车的欧洲竞争对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他们看来,撤销立法对汽车行业没有帮助。
  (四)各相关方和专家意见
  本文汇编了电动汽车行业相关著作摘要,概述了各相关方和专家对欧洲电动汽车和欧盟对中国反补贴调查的看法。
  本文根据2024年6月和7月对10位欧洲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专家的访谈,预测了欧洲电动汽车2030年可能出现的四种情景(见图2)。“欧洲引领前沿”、“过度依赖”和“发展缓慢”三种情景源于专家对电动汽车行业2030年发展的期望、担忧和预期,“制裁升级”情景基于政策专家设想的潜在突发意外事件。

  (一)欧洲引领前沿情景

        1、形势

  在欧洲引领前沿情景下,欧盟各机构和主要汽车生产商所在的欧盟成员国政府制定了一套多层级的战略政策,以更有效地刺激国内电动汽车生产能力发展。因此,欧洲汽车制造商已将部分电动汽车生产能力回迁到欧洲本土,并且能够通过逐步使用包括电池在内的当地制造技术,生产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电动汽车。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有能力在欧洲制造和销售质量与中国产品相当,甚至质量更优、且价格相当的汽车,而且电动汽车的价格比内燃机汽车要低得多。
  欧洲汽车制造商在本土及国际市场上与中国和其他第三国品牌展开公平竞争。经过一段过渡期后,欧洲汽车制造商适应了竞争环境并提升了自身竞争力,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在欧洲设厂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技术转让。对欧销售的中国电动汽车中,近50%在欧洲生产;欧洲汽车制造商则保持着近60%的市场份额。美国和中国在欧盟当地设厂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地位稳固,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也占据很大份额,这使得电动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且实现了高度的国际一体化。众多制造商在欧洲各国生产电动汽车,供应链高度集中,且大部分位于欧洲。
  发展过程
  欧洲在欧盟及国家层级采取了一系列协调得当的贸易保护手段和其他措施,其中包括:对在海外获得补贴的电动汽车征收进口关税;出台对制造业企业补贴和税收减免的积极激励政策;为购买电动车者提供补贴;加强市场监管;在公共交通电气化项目等公共采购中设定当地成分要求;对供应链企业提出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持续支持能源转型。欧盟的《电动汽车战略》涵盖对研究、创新以及充电站的大规模投资。欧盟还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30年欧洲汽车企业的销售实现全面电动化。
  鉴于此,欧洲汽车行业领导层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从恐惧和寻求保护,转变为决心以大幅降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电动汽车。汽车制造商不再像21世纪20年代初那样仅仅专注于利润更高的高端电动汽车,开始自愿且有能力生产一系列入门级电动汽车,并且这些车型与中国电动汽车相比在成本上具有竞争力。欧洲低成本电动汽车价格亲民,其生产也在政策激励下得以推动。
  国际秩序
  在欧洲引领前沿情景下,全球秩序由多个拥有不同标准和法规的集团组成。欧盟已成功将自身定位为与美国和中国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集团。作为一个强大的地缘政治参与者,欧盟能够团结一致,并在与中国和美国的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为了能够在碎片化市场中竞争,欧洲企业必须实现生产和供应链本地化,而这会引发外国直接投资大幅飙升。
  欧盟与中国没有发生贸易战,且与美国的对话也很顺畅,围绕《通胀削减法案》的紧张局势得到解决,世贸组织迎来复兴。全球秩序更加趋于合作,中欧对话取得进展,经济安全问题得以缓解。世贸组织作为一个重新焕发活力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得以重振,欧盟和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都遵循世贸组织规则。
  (二)过度依赖情景
  形势
  在过度依赖情境下,欧洲完全依赖中国技术,本土几乎不存在值得一提的电动汽车产业。自2025年起,由于经济危机,公共财政支持不断减少,以及需要进一步对乌克兰提供援助,欧洲的能源转型进程放缓。因此,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完全依赖外国供应链;电动汽车生产及价值链业务很大一部分都位于欧盟以外的地区。欧洲电动汽车品牌几乎绝迹,仅有少数高端品牌得以幸存。欧洲已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占欧盟电动汽车进口量的80%。这给欧盟绿色转型带来新的依赖关系,而中国可随意利用这些关系来实现其政策目标。
  欧洲汽车制造商为了最大程度销售高利润的SUV汽车,继续推迟供应平价电动汽车。这种态势延缓了欧洲电动汽车产业转型,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给欧洲的工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带来了负面影响。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数以万计的工人和工程师被解雇,欧洲很大一部分工业基础也随之关停。在曾经是欧洲经济重镇的地区,社会成本上升,税收收入却有所减少。
  发展过程
  在中欧贸易战以及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背景下,部分欧盟汽车生产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给欧盟及各成员国制定相关政策带来了阻碍。相反,一些成员国更倾向于与中美两国发展“特惠”贸易关系,还有一些成员国寻求豁免其履行《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的责任,甚至直接无视其职责。总体而言,这些成员国未能就经济安全问题制定出长远规划。欧洲缺乏团结、缺乏推动能源转型的决心、缺乏财政手段以及在经济安全问题上的远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过度依赖外国的局面。
  由于欧盟各成员国缺乏团结和长期战略思维,欧盟未能有效保护电动汽车产业免受中国非市场行为的影响。短期的国家和行业利益主导了决策过程,各成员国和大型企业纷纷争取从中国获得特殊待遇。欧盟经全面调整的政策工具因此被沦为“纸老虎”。欧盟在吸引或管理外国投资方面的政策缺乏一致性,而且没有真正以加强电动汽车价值链关键环节为核心的欧盟产业政策。欧盟还丧失了其曾经作为标准制定者的主导地位,逐渐沦为标准接受者。
  国际秩序
  美国和中国依旧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大国,而欧盟已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全球参与者。中美两国陷入长期竞争,并且“本国优先”的心态日益强烈。为维护己方利益,每个超级大国都不择手段地拉拢第三方力量。贸易区域变得支离破碎,全球贸易冲突也更加激烈。欧盟经济已无法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巨头,必须依赖中美来建设关键基础设施,因此,完全受制于这些超级大国。
  中欧贸易战爆发导致欧盟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受阻,欧盟电动汽车价格大幅上涨。因此,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增长缓慢,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大幅延迟。与中国的贸易战始于电动汽车领域,但很快蔓延至其他领域。欧盟与美国之间也爆发了贸易战,美国转向孤立主义,而中国对欧盟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紧张局势加剧。欧盟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都大幅减少,其结果是全球贸易格局各自为政,敌对贸易集团盛行。
上一篇:欧盟制定《芯片法案2.0》,应对特朗普时代
下一篇:各地加力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