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邬贺铨:六方面挑战待解,6G生态环境“截然不同”

时间:2025-04-10

  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正式召开,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特别接受了《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在内的采访,就5G到6G通信技术正在经历哪些本质性转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1G到4G,移动通信发展一路顺遂,目标明确且技术路线清晰,主要聚焦于调制编码技术的演进。然而,当通信技术步入5G时代,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5G肩负着支持行业应用的重任,人们赫然发现,面向消费应用和行业应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通信技术从满足共性需求迈向应对个性挑战的新阶段。
  邬贺铨表示,在5G的发展进程中,编码调制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路径,而是依靠频率扩展、多天线等新技术不断突破。中国商用5G已历经五年,从数据上看,下载速率实现了7~8倍的提升,但用户实际感受却未达预期,工业应用的发展速度也远低于预期设想,这一现状为6G的研究敲响了警钟,也为6G的后续发展指明了诸多方向的挑战。
  一是消费应用的体验。6G时代,消费应用领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5G在消费应用体验上的不足成为6G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5G在速率上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并未感受到与之匹配的体验提升,这反映出消费应用对于网络性能的需求远不止于速率。另一方面,6G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新的终端形态和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消费终端不断涌现,这些终端对通信网络的性能、功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对于6G时代消费应用的具体形态和发展方向尚不清晰,如何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确保消费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6G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是行业应用的投资回报与严苛要求的平衡难题。行业应用是6G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领域,但个性化问题更为突出。不同行业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千差万别,高速低时延等苛刻要求成为行业应用的普遍需求。然而,满足这些要求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成本,6G能否在这些行业应用中实现投资回报,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领域,对于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延迟或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是空天地一体等新场景。6G的愿景之一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实现人机互联。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新的应用和频率扩展,涉及地面、空中的无人机、卫星等多个层面。然而,要在同一个网络中兼容这些不同的设备和场景,满足特殊场景和大众刚需的需要,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度。不同设备的工作环境和通信需求差异巨大,如何确保它们在同一网络下稳定、高效地通信,是6G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四是网络架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变革。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不再仅仅追求高带宽、低时延,而是朝着人到机器到物、点到多点、多点到点、多连接多接口的方向发展。一般应用大多以大下行为主,而现在大上行的变化使得网络要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一个网络覆盖所有应用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未来通信的需求,6G需要构建更加灵活、智能的网络架构,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五是人工智能的算力、数据与实时性的考验。人工智能在6G时代被视为关键技术,被寄予厚望。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空口、提高信道精准度,有望显著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然而,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和海量的数据采集,同时通信对实时性有着严格要求。在满足复杂度和实时性的前提下,人工智能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成为6G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网络的智能化水平,是6G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是国际形势,标准统一与全球合作的困境。
  邬贺铨特别指出,与5G研究相比,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之间不仅在贸易上进行封堵,在移动通信标准化领域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科技的交流合作受到阻碍,供应链的断裂以及市场的封堵,使得全球统一标准的制定变得异常困难。6G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合作和技术共享,而当前的国际形势给6G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邬贺铨表示,6G与5G的生态环境截然不同,4G以前主要面向消费,5G侧重于工业应用,而6G将开拓全新的场景。人机物互联、天空地协同、内生安全、泛在性连接、普适性服务、绿色化等目标,都需要巨大的创新才能支撑。面对诸多挑战,6G的发展需要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上一篇:阿里云刘伟光:AI应用爆发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下一篇:阿里云刘伟光:新一代大模型锁定两大技术演进方向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