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衡量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标准应遵循新质生产力原则

时间:2025-04-02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史丹在主论坛演讲时表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创新性实践,衡量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把数字化、绿色化作为衡量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核心标准,把附加值率作为重要效率标准。
  史丹表示,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在于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定制化。新型工业化“新”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效率与安全、新的组织形态、新的约束条件”。
  其中,数字技术成为通用技术,数据进入生产函数后,一方面扩大了生产可能曲线,另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数据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通过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新的增长源泉;平台企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态,具有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重要功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公约,使工业化的外部环境不同以往。温室气体减排既是工业发展的新约束,也是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的新机遇。
  史丹表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新质生产力原则。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创新驱动是主要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作为核心标志,绿色发展是内在属性。
  一是判断工业化发展水平要回归到技术创新上。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从工业技术水平来看,我国仍处于全球工业化水平的第三、四方阵,中国工业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科技进步是工业化不断演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根本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把科技创新作为衡量新型工业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准。
  二是数据要素的价值应成为衡量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准。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被不断挖掘,制造业整体上沿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数据创造价值的功能并不能直接实现,数据要素也不能直接参与价值分配,而是要经过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后,才能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因此,数据要素的价值应成为衡量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准。
  三是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是衡量新型工业化的另一重要标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出台与各国面临减排责任与义务使得经济发展不再完全是经济理性的,而是要服从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理性。实现生态文明下的工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三点是:工业生产的能量由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污染物排放要尽可能降低;由自然资源加工而成的工业产品能够回收与再利用;工业生产对自然界的干扰要可修复。绿色低碳能源、资源回收利用、生态环保这三个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新型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四是附加值率的逐步提升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的融合化、服务化发展模式将有效地促进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向研究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同时使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由低端环节向中高端攀升,提高工业的附加值率。附加值率既可反映工业的发展效率和效益,也可体现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化、服务化的特征。近十年来,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我国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约73%提升至2023年的83%,但仍低于美国(91%)、日本(88%)和欧盟(88%)。特别是在计算机、光电产品等领域,国内附加值占比与美日欧平均水平的差距仍超10个百分点。
  史丹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全球工业发展在结构、投资、消费和贸易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国在这些变化中表现突出,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资本持续投向中国。二是对外贸易保持较高增速,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心位置。
  史丹表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蔚来李斌:第7000万次换电服务达成
下一篇: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更高要求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