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地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加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向好态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特约请河北、四川、河南、湖北等地方工信主管部门撰稿,总结2024年重点工作,畅谈2025年工作思路,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在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投产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全力抓投资、上项目、强产业、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把工业立起来。
2024年重点工作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健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出台“优环境、促发展”20件实事、减轻企业负担“15条”等惠企措施,协调解决企业难题5000多个,组织开展产需对接活动50余场,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开展重点项目攻坚行动,谋划实施项目5376个、计划总投资2.1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个数增长8.4%,比上年同期提高16.2个百分点,1—11月工业投资增长18.9%、高于上年同期8.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位。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累计获批国家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892个、计划总投资3508.4亿元,1—11月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7.7%,对全省工业投资贡献增长率达22.6%。
(二)主导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建立全国首个废钢铁与短流程电炉钢产业联盟,率先开展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电子信息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石家庄、沧州、雄安新区成功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数量全国第一。1—11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13.6%、9.9%和10.4%,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2.5%,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6.4%、1.17倍和1.64倍。
(三)特色产业焕发活力。推动“共享智造”赋能,出台《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制定共享“领跑者”标准,建立共享核心企业培育库,推动60个产业集群的95家企业建设共享工厂,打造唐山百川机器人等3个共享智造标杆,集群内合作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5%、成本下降10%、利润提高15%。加速培育“领跑者”企业,新培育“领跑者”企业205家、累计达608家,带动集群内协作配套3211家。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制发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6家、总数达39家,1—10月107个重点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68万亿元、增长8.8%。
(四)创新驱动彰显成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未来产业等5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累计认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16家、单项冠军企业741家,争创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33家企业入围2024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1—10月全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5583.4亿元,同比增长11.9%。
(五)智改数转赋能增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制定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字化转型导向目录,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301项、投资额141.7亿元,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7个,河北成为全国唯一钢铁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试点省份、全国首批数字化供应链贯标试点。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印发《河北省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新增5G工厂64个、总数155个,累计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329个。持续推动企业上云用云,新增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服务商36家、累计102家,上云企业超10万家,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和综合算力指数均居全国第一。
(六)绿色转型取得实效。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开展全国唯一省级绿色工厂“企业绿码”试点,制定《河北省绿色工厂星级评价导则》地方标准。推进节水节能降碳,编制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评价导则》。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组织京津冀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对接活动,制发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深化工信领域改革,聚焦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产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优质企业,加快打造结构优化、多极支撑的制造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益企惠企优服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强化监测调度。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开展常态化监测调度,加强生产、效益、先行指标关联匹配性分析。二是强化产需对接。持续完善省内优质产品供给和企业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上下游供需对接。三是强化包联帮扶。持续深化厅领导包联各市工作机制,继续开展“进县入企”服务指导活动。
(二)锻长补新添动能,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一是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推动钢铁、石化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向高端材料产品转型。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环京津优势,持续推动“卡点”攻关、“堵点”招商,制定京津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跟踪研究,强化新领域新赛道技术供给,推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三)协作融通增动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产业链创新专项,组织产业链骨干企业牵头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开展工业领域“揭榜挂帅”。二是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制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竞进比拼机制。利用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推动京津冀高新区协同发展。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围绕重点领域,布局建设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四是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双百工程”。完善“三首”产品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00个以上。
(四)乘“数”而上促转型,加快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一是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十百千万”工程。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10个“数字领航”企业,培育100个先进级智能工厂,实施8000项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推动一万家企业上云。二是推动重点行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开展大模型赋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钢铁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国家试点。三是提升园区集群数字化水平。推进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石家庄、唐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四是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做好5G工厂建设培育。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立冀贯通”行动。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A行动。
(五)抱团共享立标杆,促进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一是培育壮大“领跑者”企业。全省“领跑者”企业总量保持在650家以上。二是加快发展“共享智造”。制定“共享智造”工作指南,建立“共享智造”评价体系。三是加强集群梯度培育。建立集群评估管理机制,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家以上,全省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
(六)减“碳”增“绿”强质效,加快全流程绿色发展。一是实施低碳发展行动。编制制造业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活动,全年诊断企业200家。二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分级评价和“企业绿码”试点,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三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工业固废评价。持续开展废钢、废塑料、废旧动力蓄电池等行业再生资源规范管理。
(七)挖潜稳存蓄后劲,夯实工业投资“压舱石”。一是实施新一轮“千项技改”工程。聚焦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00项以上。每月对10亿元以上项目、重点产业支撑项目逐个跟进服务。二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加强政银企保对接沟通,帮助解决项目问题。三是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
(八)抓大育小强主体,支持优质企业竞相发展。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建立龙头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筛选100家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服务库。二是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小巨人’企业后备库”和“瞪羚企业基础库”“独角兽企业培育库”,派驻科技特派团“一对一”为“小巨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等需求。制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产品归集工作指引。三是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6万亿元。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抢抓重大战略机遇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5G数字化布电线车间分拣线
2024年,四川经信系统认真贯彻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强链群、育龙头、抓项目、促升级、保要素、优环境,攻坚克难系统发力,全省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坚决挺起经济大省的工业“硬脊梁”。
2024年重点工作
一、持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新春第一会,在关键节点接续出台“18条”“16条”等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支持工业稳增长。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指导帮扶,开展全省工业决战决胜第四季度“双十突破、高位收官”攻坚冲刺行动。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6.5%以上,积极为全国工业完成目标任务贡献四川力量。
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建立由副省长担任链长,“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跨区域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形成省级部门、市(州)、链主企业、基金、咨询机构等联动推进的工作体系。绘制15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围绕重点产业链分别梳理链主企业、“链属”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等引育清单、开展专项服务。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推动5条产业链攻关。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行动,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之一。
三、制造业“智改数转”蹄疾步稳。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完善“智改数转”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智改数转”赋能平台,聚集140家优质供应商、356个专业产品对企业开展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率先突破发展行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工业数据要素应用和管理,依托富余水电开展绿色算力试点。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1位,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0%以上和80%以上。全省新增智能制造4.0标杆企业3家、国家5G工厂17家,新增上云企业近4万户、累计超43万户,全省5G基站累计超20.5万个、居全国第6位。
四、工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抢抓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推荐总投资近500亿元的100余个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支持。大力开展设备更新、新型技改,建立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库,重点推进6500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600亿元。实施“工业投资提升年”行动,瞄准“六个一批”,全生命周期做好重点产业化项目服务。1—11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6.3%、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11.5%、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五、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坚持企业主导、平台支撑、项目引领、转化应用一体推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分别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近240家和30家。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发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领域42个,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8家。揭榜挂帅开展多项产业基础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推荐7个项目争取国家重点专项支持。
六、企业培育服务成效明显。坚持培育、服务、纾困联动,扶优做强一批优质企业。做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支持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户、累计486户,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户、累计29户。加强企业服务,建设“企业之家”服务体系,依托“一厅一网一号”,省市县联动解决企业问题。
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突破。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健全工业碳达峰政策体系。全面推广绿色制造,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超过650家、绿色工业园区超过7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以上。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四川经信系统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腹地建设产业备份和“两重”“两新”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更加突出“圈链”思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紧盯重点加强监测调度和政策兑现,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强运行调度,聚焦全省10个工业大市、前10个重点行业和工业前50强企业,优化运行调度监测机制,逐一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问题“一对一”解决。推动政策落地落实,部门协同加快兑现省政府“16条”稳增长政策措施。
二是抢抓提振消费机遇,深化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按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抢抓国家扩内需的机遇,深入推进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潮品”“爆款”。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抢抓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机遇,加大工业投资,以新产能、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三是狠抓锻长补短,深入推进建圈强链,加快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完成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任务,着力解决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完善建圈强链推进机制、工作调度制度和监测评估机制。“一链一策”制定支持政策,加强15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引育服务,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四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大幅提升行动,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布局一批中试验证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础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力争取得一批重要产业创新成果。
五是聚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好用好省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组织提供一批优质供应商、服务产品和优秀案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加强“算电协同”。实施全周期全流程绿色制造体系三年攻坚,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率先建设零碳工业园区、零碳工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六是深化纾困解难强服务,抓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省市县联动建好“一厅一网一号”,推广“企业有困难找经信”服务品牌,打造“企业之家”服务体系。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开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以上,国家“小巨人”企业50户以上。
中铁装备集团的盾构机生产组装车间
今年以来,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河南省委、省政府顶格召开产业链培育、数字化转型、未来产业发展3个全省推进大会,全省各级形成了重视制造、研究制造、大抓制造、共抓制造的浓厚氛围。
2024年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力稳增长。重点抓了3件事。一是抓运行调度。聚焦打通循环堵点,省长每季度召开一次、分管副省长每月召开一次工业运行调度会,省工信厅对重点行业、市县和企业实行日监测、周调度。二是抓设备更新。出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建立淘汰落后设备清单、设备更新需求清单、优势装备供给清单,2339个项目获国家再贷款支持,86个项目获“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国9.5个百分点。三是抓开放合作。依托重点经贸活动深入推进产业转移,签约承接项目404个、总投资1548亿元。前10个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创下河南省2018年以来同期规上工业最高增速,其中10月当月同比增长10.6%。
(二)聚力育链群。重点抓了4件事。一是建设“7+28+N”产业链群。“7”即打造新材料等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即壮大超硬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N”即培育若干专精特新细分产业链。其中,每个重点产业链分别由1名省级领导担任链长,成立一个专班,制定“一方案四图谱六清单”,实行挂图作战、照单作业。前三季度,28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产业链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8%,贡献率达70.4%,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二是认真落实部省企“点对点”机制,确保国家级链主企业攻关任务按期推进。三是做好受美政策影响企业扶持工作。四是组织开展制造业集群竞赛。
(三)“一转带三化”。“一转”即数字化转型,“三化”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抓了3件事。一是数字化赋能。发布28条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指南,“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园区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82.4%。二是高端化延伸。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产业研究院5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5.8%。三是绿色化转型。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培育,规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同比下降4.4%。
(四)梯度强主体。重点抓了4件事。一是打造“5+10+37”头部企业矩阵。遴选5家企业为一流企业培育对象,10家企业为领航企业培育对象,37家企业为链主企业培育对象,“一企一策”制定实施专项培育方案。二是开展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新认定头雁企业100家。三是梯度培育中小企业。四是大力推动“小升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87家、累计26317家。
(五)“万人助万企”。把“万人助万企”活动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和长久之策,凝神聚力通堵点、接断点、除痛点,全力以赴优存量、扩增量、谋变量。目前,我们建立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创新平台4项包联制度,成立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产业基金、金融生态、上市培育、税务服务、平台企业、要素保障8个工作专班,形成了高位推动、条块互动、政企联动的企业服务网络。
2025年工作重点
当前经济形势正处于预期回稳、信心增强的窗口期,工业面临的最大机遇在于政策机遇。随着存量政策落地见效和增量政策加码发力,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呈现“双向好”态势,工业增速和转型升级面临“双提升”机遇。结合当前形势分析初步考虑,做好河南省明年工业工作可以概括为“把握两个节点”“坚持五个面向”和“抓好八项重点”。
“把握两个节点”。一是“十四五”收官年,必须围绕规划目标攻坚冲刺。二是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局年,必须加快健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五个面向”。一是向实而立。加快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保持好巩固好工业加升增长态势,坚定推进制造业立省强省。二是向质而生。用更大力度推进“7+28+N”链群建设,打造河南制造核心竞争力。三是向新而行。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三个维度,拼抢新赛道,壮大新动能。四是向融而塑。扎实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的深度融合。五是向企而为。把工业一切工作进一步向企业聚焦,加快打造头部企业矩阵、建强专精特新梯队、壮大规上企业底盘。
“抓好八项重点”。一是全力推动工业平稳增长。突出抓好重大技改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落细十大行业稳增长行动和重点城市稳增长政策,力争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二是深入推进重点链群建设。持续优化“7+28+N”链群设计和工作机制,深度对接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争取更多产业、企业、项目和技术纳入融入国家布局。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谋划实施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技术产业化4个专项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深化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金融创新支撑,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五是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健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梯度培育体系和支持措施,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重点抓好9个领域大模型的建设和应用。六是落实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工业固废、废旧动力电池、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高值化综合利用,加快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七是打造优质企业发展雁阵。力争每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10家、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八是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突出抓好惠企政策落实、拖欠账款清理等专项行动,分群分链开展产销、产融、产学研、产业招商和资产优化“五项对接”。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统筹推进“五大工程” 奋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今年以来,湖北经信系统在工信部的悉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抓运行稳增长,着眼长远建体系壮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重点工作
一是聚焦聚力稳增长,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坚持省市县分级包保工业增长点,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企业精准施策,强化生产、效益、先行指标匹配性分析,开展增长点出力活动,推动早达产、早见效。深入实施工业经济“赛马制”综合评价,对全省16个市州和49个重点县(市、区)进行分类考核,激励争先进位、比拼赶超。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居工业大省第4位;全省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3%和12.0%,分别实现连续11个月、9个月两位数增长。
二是聚焦聚力优结构,产业体系加固升级。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实施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行动,武汉获批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武汉、宜昌、襄阳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在武汉成立,获批第一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一,签约第一批专项再贷款项目46个、全国第二。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全年营收有望达3.3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与服务、生命健康产业规模有望破万亿元,武汉、十堰入选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以“链主+链长+链创”融合机制推动算力和大数据、量子科技等12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5%,高于全国16.7个百分点。扎实推进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等未来产业八大重点工程,全球首创的高通道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进入临床,神农、天问、劳动者3款人形机器人即将公开发布。
三是聚焦聚力强韧性,供需对接循环畅通。坚持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加力建链、提速用链、持续壮链一体推进,组织企业上链融圈,积极服务国控、楚象等省级供应链集团营收规模提升。出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支持意见,上线北斗时空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推动组建光电子供应链平台“芯光链”,上链企业超8000家,交易额突破9亿元,为企业降低采购和物流综合成本15%左右。全国首创“制造翘楚”供应链产业链对接活动,首个发布设备供给清单,惠及企业2000余家,签约项目金额约2795亿元。
四是聚焦聚力增动能,实数融合纵深推进。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持续实施5G、算力等设施提质工程,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6.38万个、全国第九,算力规模达7998PFLOPS、中部第二。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武汉顶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262亿个,入围国家5G工厂名录企业55家、全国第四,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武汉上榜首批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武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今年有望达到3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中部第一。
五是聚焦聚力育主体,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服务企业,一体推动政策惠企、服务助企、减负暖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推进“个转企”“小进规”,1—11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增2149家,全年有望突破2万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增至14个。完善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机制,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优质企业梯队,目前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2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6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22家,总量保持全国第七、中部第一;58家企业获批新一轮全国重点“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巩固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和诉求响应机制,深化“一起益企”“双联双百”等服务行动,前三季度,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761亿元。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湖北经信系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工信部重点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五大工程”为突破口,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壮产业、增动能、提质效,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一是实施工业运行提升工程,滚动推进“四个一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助力稳增长保目标。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出力达产一批“四个一批”思路,加快推动工业领域64个预增产值过10亿、2334个过2000万重大增长点和一批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全力以赴扩大工业内需,厚植稳增长坚实项目支撑。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持续打好“三大战役”。以打好汽车、化工、冶金转型升级“三大战役”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回稳扩量,加快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明年突破100万辆。推动化工产业龙头再造,加快推进中韩石化炼化一体化、荆门石化“油转特”等百亿级项目投产达效,力争精细化工占比超过40%。推动钢铁产业链主引领,加快重组打造全省钢铁产业“十大金刚”,力争中高端钢产能占比70%以上。
三是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聚力深化“三个攻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提升行动,以“制造翘楚”对接推动供应链平台上线企业和交易额“双倍增”,力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占工业比重60%以上,8个新兴特色产业过千亿。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持续实施八大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产业创新矩阵,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四是实施实数融合赋能工程,加快推进“三个行动”。以制造业转型为突破口,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实施数字基建强基行动,新建5G基站2.5万个以上,力争算力总规模超12000P,强化工业互联网提速扩面和开源体系协同创新,推动武汉创建全国首批万兆先锋城市。实施数字场景拓展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建设1个大模型超级应用场景、30个以上特色场景,扎实办好“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湖北区域赛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实施数字转型增效行动,“点线面”一体化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2025年开展数字化转型改造1万家。
五是实施优质企业扩面工程,全力实现“三个突破”。以“一起益企”“双联双百”等活动为抓手,加快打造优势企业梯队。推动龙头企业质量突破,加快建设世界级工业母机产业高地和世界级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专精特新增量突破,持续强化“创新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优质企业梯队。推动规上企业总量突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打造经信“企业家之家”,力争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0家。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