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业引领,京沪渝三市工信系统工作思路在这里

时间:2024-12-26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数字经济扩大领先优势,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重点工作
  (一)实体经济企稳向好增添新动能。全力应对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等下行压力,围绕产业痛点、企业难点,出台商业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40项产业政策。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超过全国增速。1—10月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长11.4%,领跑全国。高端产业引领增长,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14.5%。在电子、汽车、生物医药、智算中心等领域持续投资,1—11月工业重点产业和信息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3%和34%。
  (二)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率先建立重点产业链攻关组织体系,组织攻关项目400余项,50多项成果落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建1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提升产业创新平台能级,部市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新建北京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中心,开源芯片研究院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商业应用级高性能RISC-V核,工业母机中试验证平台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母机关键指标测试能力。
  (三)高精尖产业释放新活力。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产量规模超200亿块、出口增长32.6%;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0万辆、增长近3倍,小米汽车等重点整车项目投产;医药健康产业突破万亿元,吸引诺华等跨国龙头企业在京落地产业化项目;装备产业新增三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信息软件业突破3万亿元,信创2.0发展加速,北京市数字人基地启用。加快推动制造业实现“全智全绿”,新增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0家市级绿色工厂、8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四)未来产业积蓄新动能。制定未来产业15个领域34项工作方案和支持政策,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投资未来产业76亿元,围绕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建设首批10个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全国首个机器人公园、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等重大场景落地,超高清视频“超现场”商业化运营。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天工”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民企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国内首次6G星地链路外场地面测试取得成功。
  (五)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前三季度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万人5G基站数保持全国领先,建成5G-A基站1.1万个,新增智算供给8620P。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提速扩容,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训练基地,实施“监管沙盒”“弱版权保护”等创新机制,率先探索数据资产入表、融资等新型应用模式,22家市属医院开展医疗健康数据流通试点。94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通过网信办备案,数量居全国首位。制定《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率先开展增值电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打造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
  (六)企业培育服务展现新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金融助企纾困惠及企业近2万家,降低融资成本超3.4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清欠超9亿元。推动涉企事项减负增效,在制造业、信息软件业、无线电、民爆领域实现非现场监管,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信息查询领域从20个拓展到42个,整合上线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打造“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等服务品牌,支持产业发展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
  (七)京津冀产业协同打开新局面。坚持疏解提升与共谋增量并进,完成104项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京津冀三省份印发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实施方案,发布两批京津冀产业筑基工程项目榜单,落地“堵点”招商项目40个,成功申创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建设三年任务超额完成,国内首条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货运场景在京津塘高速全线贯通,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完成三地开园。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切实稳增长、增活力、强信心、提能级,推动首都经济和信息化事业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改革引领,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改革,优化产业创新组织机制,健全重点产业链百项产品攻关机制。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围绕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探索形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持续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机制,推进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机制创新,深化监管沙盒、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等改革试点,建立人工智能对重点行业赋能机制。
  (二)坚持国家战略,促进首都功能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按“六链五群”总体布局深入抓好京津冀产业链群落图落地、企业项目入区入园,为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开发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新潮工业文创产品,推动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大力提高中试服务能力,培育壮大服务型制造。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培育更多市级智能制造标杆,全面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数字化达标。
  (三)坚持量质并举,加快构建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谋划“十五五”时期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巩固扩大现有2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规模集群,聚焦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再谋划新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制定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措施促进产需对接,吸引链上企业集聚成群。推动未来产业争先发展,加快6G实验室等引领性项目建设,打造低空管理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举办全球首个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大型场景展示活动。
  (四)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组建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推动制定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倡议方案。服务更多跨国企业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吸引更多外企参与增值电信扩大开放试点业务,加快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基地建设。提速建设“光网之都,万兆之城”,建成南北两个万卡智算集群,推进低空智联网试验和技术验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引导重点行业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高标准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2.0,推进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市场化改革。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向中心城区延伸。
  (五)坚持企业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心,新培育小巨人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数据共享、信用监管、远程检查等方式开展一体化综合监管,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良好环境。加大失信治理力度,实现信用修复申请“一网通办”,加快构建统一的融资信用服务体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 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工信部指导下,以部市战略合作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产业经济稳中向好、产业创新加速推进、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聚焦重点、协同推进 坚定不移落实全年目标任务
  紧扣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统筹推进先导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工作部署;制定出台《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开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能级跃升、产业生态优化、企业服务升级、开放合作携手等五大行动20项任务。创新工作体系,建立市区重点特色产业协同机制,发布首批11个区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实施大飞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无线电赋能、核电、工业降本增效、工业AEO等产业新政策,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新型工业化集聚。
  (二)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落实。深化新一轮部市合作,落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创建船舶海工、大飞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启动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举办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落实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创新中心;加强长三角大飞机、大型邮轮等重点产业协同,建设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车联网先导区,推动制定未来产业标准。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聚力打造先导产业世界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加快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一体布局智能算力、语料数据、基座模型等底层能力,60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区“模速空间”,发布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推进重点产业能级提升,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成功点火,C919累计交付13架;完成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50万辆;打造材料智能引擎,建设超高清产业集聚区。培育未来产业新优势,布局优化“先导区—加速器—试验场”产业链条,加快张江、临港、大零号湾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布局原子级制造、绿色燃料等20个重点领域,建设28个未来产业试验场。
  (四)重点产业转型加快发力。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平台企业加速成长,带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位数增长;发布工业企业数智化方案,打造45家工业互联网“工赋链主”,深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广链式转型、集群转型;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新增70家市级智能工厂;成立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建设超8万个5G室外基站。绿色化步伐持续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新培育48家绿色工厂、2家零碳示范企业,加快汽车、电子、船舶等绿色供应链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融合化赋能提质增效,出台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推进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发展。
  (五)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丰富梯度培育体系,常态化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融通发展活动,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7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家,新增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出重点企业“服务包”2.0版,累计解决重点企业诉求超1.4万件;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上海3次荣获全国第一。加强产业空间保障,打造53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智造空间”,新增工业上楼项目151个,优化“零增地”技改政策。推动工业文化发展,启动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打造工业文明和工业发展的对外窗口。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 推动产业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按照工信部要求,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总目标,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新贡献。
  做好明年产业经济工作,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更加注重服务大局、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战略敏捷,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安全发展,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一是全力推动产业经济回升向好。建立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效,加快用能降本、智能提升、减税纾困。以精准服务、平台增能等举措,持续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服务业发展规模,深化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培育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创意设计、绿色供应链等专业服务商,支持平台企业拓展市场。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模塑申城”工程牵引人工智能垂类模型应用,优化智算、语料供给,形成“基础模型+行业模型+场景模型”赋能体系,打造一批垂类模型应用示范基地,高质量办好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优化开源开放创新生态。加快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出产值、出新品、出效应。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卫星互联网、6G、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落地,发展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极限制造等新范式。
  三是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网络。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大企业实施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企业技术中心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推进方式。完善“平台+产业链”“平台+集群”布局,统筹用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支持方式,打造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未来产业试验场。
  四是加快产业数智绿碳转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工业大模型创新应用,建设国家领航级和卓越级智能工厂。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链式”转型标杆企业,做强150个“小快轻准”数智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化全球“双万兆”城市建设。优化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机制,试点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实施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创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60家。
  五是优化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依托重点企业“服务包”,强化创新型企业服务的主动性、专业性,发布专精特新企业专属政策,制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方案。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试点,加大新型要素、超级场景、融资贷款等供给。健全产业园区管理制度,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能级。推行工业领域AEO试点,加强产业标准建设。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加快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聚力打造弘扬工业精神的窗口和名片。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点燃主引擎激发新动能 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4年,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强化工业经济“主引擎”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迭代升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亮、底气更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重点工作成效
  强化统筹服务,工业运行向上向好。坚持“大运行、大协调、大保障、大服务”工作理念,“政策+机制+清单”构建多层次运行监测体系。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工业投资增长11.3%,居全国第15位、与去年同期持平。技改投资增长23.3%,高于全国1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较去年同期提高16位。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4%,高于全国16.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较去年同期提高9位。
  坚持体系推进,产业集群更强更优。迭代完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贯通培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星”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加速建设,入围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赛力斯问界M9稳居国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量第一;笔记本电脑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单品价值同比提高8%;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排名西部第二。
  突出创新引领,科产融合走深走实。全面推动“416”科技创新布局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82%,创历史新高。加快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完成154个中试平台备案并报工信部入库,沿链部署创新平台125个,突破66项关键共性技术。“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持续深化,累计转化高价值专利752项,孵化“硬科技”企业57家。
  推动数智赋能,转型升级见行见效。贯通“四侧”数据、融合“四链”资源,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新模式。深化实施软件产业“满天星”行动3.0计划,培育“北斗星”“启明星”“满天星”软件企业124家,1—10月,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7%,规模稳居全国前8。推动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298个,带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9870台(套)。“点—线—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新认定39个智能工厂(累计183个)、138个数字化车间(累计1096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两化融合指数均列西部第一。
  促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做细做实。扎实开展工业碳达峰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5%。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5%,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
  激活发展动能,改革攻坚出新出彩。纵深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亩均论英雄等具有重庆经信辨识度的改革,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全市园区开发区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可比增长11.9%。多措并举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迭代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机制,平台累计受理吹哨事项1.1万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超99%。加快建设“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入选2024年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
  加强开放协作,内外发力增产增效。深度融入制造业国内循环,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共建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应用场景,合力争创新一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1—10月,成渝地区汽车产量达261.9万辆,占全国比重达10.7%。更好融入制造业国际循环,深入实施“渝车出海”计划,全市汽车和摩托车出口金额分别增长34.2%和20.7%。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重庆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总纲领总遵循,围绕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个区”,进一步做强工业经济“主引擎”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主阵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育产业,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机制。围绕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链补链延链扩链,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纵深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渝赛计划”“超充行动”等重大工程;着力巩固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领先地位,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巩固发展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等先进材料优势领域。推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三大支柱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推动新型显示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主导力,推动18个“新星”产业加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优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健全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生成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建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兴数智,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提升数字经济“软”实力,迭代构建“新终端+新配套”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硬”支撑,深化数字产业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融合,推动形成以场景牵引应用、以场景助推产业的良性循环。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设一批细分领域行业产业大脑,大力实施“天工焕新”行动计划,“点—线—面”迭代完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体系。
  强主体,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聚焦制造业领军(链主)、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快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形成从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到跨越期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支撑全市制造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力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协作生态。
  创示范,突出试点先行打造鲜明特色。打表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共享电单车等大众消费领域“北斗+”规模应用,实现“+北斗”在数字城市等更多领域泛在应用。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以场景为牵引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健全产业链金融等服务。
  优生态,厚植绿色发展本底。引导水泥、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领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一批产线设备协同更新改造项目,推广应用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高耗能行业、高耗能产品动态监测管理,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动绿色制造体系“三级贯通”,建设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提质效,激发改革内生动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迭代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发展“6+3”未来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启动实施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和亩均效益示范引领行动,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2.0”计划,提升高端化产品生成能力。持续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功能,用好“渝企配政策”平台,丰富服务场景,协同提供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激发“数据要素×”聚变效应
下一篇:这些芯片,不好卖了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