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记者注意到,“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成为《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对此,智能交通专家、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重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关积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解读:“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为切入点
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大趋势,是汽车与通信、网络、控制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带来广阔的集成应用场景,催生了道路交通系统的变革,对未来韧性城市建设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今年10月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指出,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本次《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改善城市出行为切入点,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深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车联网”发展。
关积珍认为,一方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有效保障,将进一步促进和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发展,通过统一顶层设计、基础资源共享、标准化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可显著提升智能化基础设施资源品质和共享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高品质、智能化、高安全、高韧性的城市交通系统是韧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基于基础设施数字化、共享化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构建网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的新一代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将为智慧城市在智能出行服务、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提供核心支撑。
逐步稳妥推广自动驾驶
此外,在自动驾驶方面,《意见》提出,将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加快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提升车路协同水平。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发展迅速,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其中在自动驾驶方面,已从小范围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演进、规模化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约20个省份发布了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法规,共建设了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
“面对单车智能技术路线存在感知盲区等长尾问题,我国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测评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关积珍认为,一是要重视基于智能感知的辅助驾驶在大范围内普适性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在安全冲突隐患突出区域,面向社会车辆和公众出行,提高在安全预警、智能出行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道路交通主动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如面向驾驶人的基于实时交通场景的个性化预警、基于车路数据融合与交互的车辆导航等。
二是要加强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通过车路、车车协同,完善个性化出行服务、动态交通诱导、交通信号智能控制、城市大范围交通协调联动与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行、服务和管控的智能化水平,增强道路交通网络的整体服务效能和韧性。
三是要聚焦特定场景和重点区域、重点道路,通过智能感知系统建设,支持特定应用场景下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在城市公共服务、物流配送、需求响应公交、景区旅游等场景下的商业化落地应用。
四是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智慧城市车路云网数据资源体系,创建数据资产的共享与科学管理体系,同时密切关注技术发展新动态,从多维度对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的发展进行评估优化,从系统层面进行有机统一和协调,稳步推进发展。
五是要高度重视新型道路交通系统的网络安全和公共安全,智能网联汽车与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所构建的新型交通系统,是复杂网络环境下异质多智能体混合的交通系统,在数据环境、网络安全、系统运行控制与安全等方面有诸多挑战,要加大相关的研究。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