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奖得主公开diss了OpenAI

时间:2024-10-11
  诺贝尔奖的发布赚足了眼球。其中物理奖和化学奖被颁给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家更是成为本届诺奖最大焦点。据悉,新晋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offrey E. Hinton在获奖后的一次新闻活动中公开“diss”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表示对“我的一名学生解雇了Sam Altman感到自豪”。这位“AI教父”坦言:OpenAI在成立时,主要目标是开发通用人工智能,并确保其安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奥特曼更关心的是利润而非安全,“我认为这很不幸”。这一评论或许正好与OpenAI近日的一桩“排他性融资”有关。一周前,OpenAI官宣拿下全球创业公司近年来规模最大的66亿美元融资,还与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建立了40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获得超过1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
  这让OpenAI的估值一跃达到157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字节跳动与SpaceX的全球第三大独角兽。据知情人士透露,此轮融资中,OpenAI要求投资者不要向其竞争对手,即Anthropic、xAI、Safe Superintelligence、Perplexity、Glean五家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引发广泛争议。xAI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帖指责OpenAI不公平的融资行为。从之前的高层震荡、公司重组到现在的排他性融资,OpenAI变得越来越不“Open”,AI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从“非营利性”转向“营利性”10月9日,OpenAI宣布将在新加坡设立亚洲第二个办公室,以加速推进其在亚太区域的布局。
  此举标志着OpenAI的全球化战略已初露端倪,同时也意味着其正加速向营利性公司转变。成立于2015年的OpenAI起初为一家非营利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后于2019年增设一个营利性子公司,但子公司由原来的非营利机构全面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曾在一份声明里明确指出公司愿景是开发AI技术以“造福全人类,不受财务回报需求的限制”。
  而最新消息显示,OpenAI计划将其核心业务重组为一家营利性公司,不再由其非营利性董事会控制。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将成为营利性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并首次获得公司股权。非营利性公司将继续存在,但仅拥有营利性公司的少数股份。
  尽管这一计划仍在与律师和股东商讨中,完成重组的时间表尚不确定,但OpenAI的转型似乎已是“板上钉钉”。
  这导致一批早期员工因内部理念冲突激烈而先后离职,其中包括OpenAI的核心科学家Ilya Sutskever、John Schulman、Jan Leike,还有联合创始人Durk Kingma和John Schulman、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等。高管离职潮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界对其运营稳定性、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担忧。ChatGPT各业务板块营收占比情况数据来源:调研机构FutureSearch实际上,OpenAI这次转型不止有“内忧”,还有“外患”。

  据悉,该转型计划是OpenAI新一轮融资谈判的一部分,一旦转型失败,投资者们可能会撤回资金。为此,OpenAI要达到美国至少两个州的监管要求,还需要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决定如何分配营利性公司的股权,以及如何分割非营利性实体的资产。美国风投公司Hangar Management的总法律顾问、专门从事技术和免税组织事务的律师Karen Blackistone分析称:“这种类型的交易实操起来十分复杂,涉事公司需要克服大量法律和监管上的障碍。”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判断,作为OpenAI最大的外部股东,微软对OpenAI的投资总额已达130亿美元,大概率会在该公司调整股权结构后获得较多股权,而这或将引发相关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审查。抛弃“开源”拥抱“闭源”技术路线从开源走向闭源也是引发业界对OpenAI不再“Open”争议的一个重要因素。OpenAI最初发布的GPT模型,如GPT-1和GPT-2,都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这些模型的代码和预训练权重,并在遵守许可协议的前提下自由使用它们。而后来的GPT-3及其后续版本则不再对外公开,这让“OpenAI”变成了“CloseAI”。官方口径称,这种变化主要是出于对潜在滥用模型的担忧,以及对生成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的考虑。通过API服务,OpenAI可以更好地控制模型的使用环境,确保其技术的负面影响最小。然而,作为OpenAI成立早期的重要支持者,马斯克对这一解释并不买账。他多次以“OpenAI不再开源违背了成立的初衷”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强制OpenAI回归开源,阻止公司及其创始人以及微软等背后支持者从中获利,并偿还自己捐赠的资金。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则指出,OpenAI本身就是开源的受益者,它用到的很多技术都是谷歌开源的。踩在别人的肩膀上,不需要重复发明轮子,而且思想充分的交流、技术充分的交换,使得这两年像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一样,以大模型为核心的开源成果层出不穷。不过,也有观点认为,OpenAI走向闭源无可厚非。此前一些公司以OpenAI开源模型技术作为重要支撑,通过接入API的方式,构建出一批基于大模型的AI应用,市场上也催生出了一批各式各样的OpenAI API“套壳”公司,引发野蛮生长乱象。闭源模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公司的商业利益,防止竞争对手轻松复制核心技术。

     不再“Open”带来什么影响?贝恩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市场持续增长,规模有望在2027年达到9900亿美元。伴随竞争加剧,AI赛道越来越拥挤,大家都在争抢有限的市场份额。

    OpenAI在新一轮融资中添加附加的排他性条款,无疑是想进一步提升话语权,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蛋糕”。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公司会在同一行业内多元化投资,以降低风险。OpenAI此次的排他性要求显然打破了这一常规。尽管这一要求并非具有法律约束力,投资者可以选择不服从,但此要求相当于OpenAI在无形中提高了其行业壁垒。多位业内人士指出,OpenAI作为行业领导者,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和优质服务来保持竞争优势,而不是通过排他性条款来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可能阻碍整个AI行业的创新和进步。数据来源:OpenAI融资报告伴随此轮融资尘埃落地,AI行业也再度掀起巨浪。布鲁金斯研究院在一篇名为《基础模型市场的集中度:ChatGPT的无形之手》的报告中指出,“前沿基础模型市场呈现出强烈的市场集中化趋势”。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越来越多“OpenAI们”不再“Open”,中小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无疑更小了。文生图独角兽公司Stability AI就是前车之鉴,曾经估值高达290亿元,如今陷入资金链断裂、CEO跑路的窘境之中。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初创公司Character.ai新任临时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克·佩雷拉也在近日表示,该公司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与微软支持的OpenAI、亚马逊和谷歌等资金更充足的竞争对手在大型语言模型的竞赛。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自ChatGPT发布(2022年11月30日)至2024年7月29日,国内有78612家新注册的AI相关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异常状态。这意味着近8万家AI企业在这段时间内消失,占同期新注册AI企业总量的8.9%。生成式AI领域的高成本、高研发投入与盈利挑战,成为了这些公司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未来,市场与资本的高度集中,将进一步加剧AI行业的马太效应。

       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有能力持续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从而在技术和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这也将引发新一轮行业整合。预计OpenAI此轮融资可能会带动更多并购活动,小型AI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寻求合并以增强竞争力。另外,持续的大规模投资无疑将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微软首席技术官Kevin Scott预测:“在未来5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AI在自然语言理解、视觉识别和推理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垄断带来的风险。

上一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取得重要突破
下一篇:谁卡了英伟达的脖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