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华为正式发布2024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至此,以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诺基亚等为代表的全球四大通信设备商成绩单均已悉数出炉。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华为实现营收利润双涨,其中营收同比增长34.3%达4175亿元;中兴通讯也实现了营收和净利双增;爱立信诺基亚均迎来营收利润“双降”时刻,其中,爱立信净利润陷入负增长,在数字化转型和5G商用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四大通信设备商作为行业的领航者,其业绩表现无疑也体现了全球通信市场的“冷暖”。
移动通信网络增长“瓶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作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其每一次迭代都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全球范围内5G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显现,即5G建设的节奏明显放缓,移动通信网络似乎正步入增长的“瓶颈”期。
自2019年5G正式商用,移动通信网络历经了五年的快速建设周期,与4G网络相比,5G需要部署更多的基站以弥补其传输距离较短的缺陷,这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使得运营商在投资5G网络时更加谨慎。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移动网络建设增长呈现疲软势头,但是今年6月随着3GPP正式宣布R18标准冻结,作为5G-A的第一代技术标准,R18标准冻结将加速5G-A的产业成熟和部署应用,也将为产业链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2024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175亿元,同比增长34.3%;净利润551.1亿元,同比增长18.17%;净利润率13.2%,虽然华为未透露具体业务板块的经营情况,但是从其整体营收利润上涨分析,其ICT基础设施领域的压舱石角色仍然稳固。
今年6月,华为正式发布了从5G到5G-A的产业技术演进方向,通过3D ELAA(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天线技术、差异化体验解决方案、全时段全系列绿色解决方案、以智赋网四大技术持续创新,将构筑5G-A时代的全新体验,使移动网络满足 “联接更多维、体验更确定、整网更绿色”的需求。
面向国内市场,日前,华为联合北京联通,在北京建成全球超大规模5G-A3CC商用网络,5G-A 3CC商用网络总体规模超4000个基站,覆盖了体育场馆、学校、景区、地铁、商圈、居民区等多种重点场景,包括五棵松、首体、工体、北京站、簋街、潘家园、北京工业大学等,5G-A生效比超过 70%。
在海外市场,多家运营商均联合成功商用部署GigaGreen 8T8R(8*80W RRU),作为华为最新推出的硬件平台,GigaGreen对应极简和极强的技术方向,单个模块支持多个频段,并在能效上不断突破,帮助运营商节省电费。
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624.9亿元,同比增长2.9%;归母净利润57.3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1-6月,在运营商网络,国内受整体投资环境影响,增长承压,国际持续突破大国大T,保持双位数增长态势,运营商网络实现营收373.0亿元,占总营收比为59.7%。
上半年,在连接领域,中兴通讯不断创新迭代产品和方案,将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延伸至5G-A、全光网络等新一代ICT技术。根据咨询机构最新数据,中兴通讯5G基站、5G核心网发货量保持全球第二,RAN产品、5G核心网持续获多家咨询机构行业领导者评级,光网络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环比增速第一。
同时,中兴通讯携手运营商加速双万兆网络、通感一体、空天地一体等系列5G-A创新技术应用落地及产业成熟,并积极响应国家“信号升格”行动,联合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多地运营商,在轨道交通、空港、校园、景区等关键场景成功应用三载波聚合、通感一体、RedCap等5G-A创新技术,为高清直播、智慧文旅、低空经济、VR/AR应用等新业态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保障。
2024年上半年,爱立信累计收入1131.73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累计收入为1269.97亿瑞典克朗,同比减少10.89%,累计净亏损83.86亿瑞典克朗,去年同期累计净利润为9.78亿瑞典克朗。
作为老牌通信设备商,爱立信的营收利润双降也体现了,移动网络建设周期的下行。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爱立信销售额同比下降7%,但北美市场增长14%。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爱立信参与建设和支持的网络承载了约一半的移动5G总流量,GSA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已有约300个5G商业网络,而爱立信正在为69个国家的162个5G现网提供支持。
2024年上半年,诺基亚上半年净销售额同比下降18%至44.7亿欧元,除此之外,诺基亚第二季度可比毛利率同比增长450个基点至44.7%,可比营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90个基点至9.5%。
诺基亚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继续受到持续的市场疲软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充满挑战的时期,当时印度5G部署达到高峰,印度占了下降的四分之三。
上半年季度,诺基亚与AT&T的部分合同解决方案相关的移动网络净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均受益1.5亿欧元。诺基亚的可比营业利润率为 9.5%,而去年同期为11.4%。
在移动网络领域,由于运营商继续保持谨慎,市场动态仍然充满挑战。不过,今年客户招标活动非常活跃,诺基亚赢得了多项交易。其中包括赢得葡萄牙MEO等新客户,以及扩大在现有客户中的覆盖范围,展示了其产品的优势。还与AT&T就现有RAN合同完成了谈判。这让诺基亚对未来发展道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确保其保持合同中约定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季度,诺基亚宣布了两项重大网络基础设施交易,以支持其积极管理投资组合的战略支柱。6月27日,诺基亚宣布了一项协议,将海底网络业务出售给法国政府,同时,诺基亚宣布以23亿美元收购光网络设备制造商Infinera,这些交易将重点关注和加强诺基亚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以扩大光网络业务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其未来将建立在固定网络、IP网络和光网络三个市场领先的部门之上。
第二曲线绘制新动能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许多设备商已经触及到主营业务增长曲线的极限点,为了持续成长,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绘制出第二增长曲线,以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
综观2024年设备商财报,终端业务的发展成为设备商华为、中兴实现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其中,在终端市场,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7158万台,同比增长8.9%,延续增长势头。而在2024年上半年,华为以17.5%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获得“半程冠军”,特别是2024年一季度,Mate X5和新品Pocket 2,帮助华为稳居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达44.1%。
在汽车智驾生态,华为同样表现亮眼。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是大势所趋,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又创新高,中国汽车市场表现突出。汽车产业变革进程,已经从上半场电动化阶段,进入下半场智能化阶段。
在鸿蒙智行举行首次新品发布会上,鸿蒙智行交出最新答卷,AITO问界2年5个月交付40万辆,其中,问界新M7成为30万以上SUV销量NO.1,累计大定量突破24万,问界M9成为50万级豪华车销量冠军,累计交付超12万辆,享界S9上市20天大定突破8000辆。
在终端领域,中兴通讯以“AI for All”的战略理念,围绕运动健康、影音娱乐、商务出行、家庭教育和智能驾驶五大核心消费场景,布局手机、平板、笔记本、移动互联等全系 AI 终端产品,构建全场景智慧生态3.0,推动移动终端、智慧家庭、云电脑、汽车电子等产品与AI技术的融合。
在算力领域,中兴通讯以“开放解耦、以网强算、训推并举”的核心主张不断加大算力产品和方案的研发投入,提供从算力、网络、能力、智力到应用的全栈全场景智算解决方案,兼容适配国内外主流芯片,并支持、推动多种开放互联标准。
市场方面,中兴通讯5G FWA&MBB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红魔销量居全球电竞手机市场首位,PON CPE发货量全球第一、IP机顶盒份额全球第一,云终端在国内运营商市场份额第一,汽车电子车用操作系统与比亚迪、广汽等头部车企达成合作。
AI:静待新周期增长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的加速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各行各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信行业作为数字基石,其AI应用潜力逐渐显现,为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设备商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这些设备商纷纷加大在AI领域的布局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增长动能。
华为云通过昇腾AI云服务和盘古大模型,助力产业智能化,已在矿山、电力、气象、医药等30多个行业落地应用,展现了AI在千行万业的巨大潜力。同时,华为发布的通信大模型及其在ADN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上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运维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为运营商提供了更为高效、稳定的网络服务。
中兴通讯同样在AI领域积极布局,自研星云系列大模型,并已在研发、通信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有效提升了研发效率和网络性能。中兴通讯发布的融合AI技术的数字星云3.0,致力于解决产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关键挑战,已携手超1000家行业头部合作伙伴,在多个领域助力产业升级。
爱立信则强调AI功能的数据质量,致力于提升数据的获取、执行和决策能力,以确保AI算法的优化效果。在通信领域,爱立信利用AI算法优化网络性能和操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与新加坡移动网络运营商M1的合作,进一步展现了AI在提升网络容量和性能方面的潜力。
韩国SK电讯与诺基亚的合作则将AI技术应用于有线网络的光纤传感,计划实现光纤传感的韩国国内首次商用。这一合作不仅有望提升网络稳定性方面的AI能力,还为设备商在全球范围内的AI应用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遇。
可见,AI正在为设备商提供新的增长动能。通过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设备商正在积极探索AI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潜力,并不断拓展其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设备商将迎来更多的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