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民间力量”将成为中国航天的生力军

时间:2024-06-03
  走进位于中关村亦庄园的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朱雀二号”和“朱雀三号”火箭模型高高矗立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在两枚箭体上,分别有着两个闪亮的“标签”——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和我国首款不锈钢运载火箭。
  当前,全球航天已经进入大运力时代。不断构建新的效率和研发范式的商业航天企业,正在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未来的商业火箭公司,要像一个连接地面和太空的物流公司,提供高品质的物流解决方案。”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在接受《中国电子报》专访时表示。
  蓝箭航天成立9年来,坚持全链条自主研发,成为国内唯一具有设计、制造、测试、发射等运载火箭完整能力链条的企业。蓝箭航天奋力构建世界一流商业运输系统的实践,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声音:“民间力量”将成为中国航天的生力军。
  “迎来低成本、高效率的太空运输时代”
  在张昌武眼里,航天产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魅力,它代表了国家战略,也代表着工业科技的最高水准。2015年,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中国航天开启商业化征途。所谓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这样的时代,需要有新的生产力、新的产品和新的解决方案出现,增强国家进入太空的力量。”张昌武回顾道。
  同年6月,蓝箭航天正式成立。张昌武认为,商业航天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要用商业的要素和模式、工业的能力去构建新的运力;二是要服务商业的场景和需求,而这也同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近年来,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新赛道。Space X、One Web、亚马逊、Telesat等多家欧美企业相继提出卫星组网计划。其中,Space X提出要用4.2万颗低轨卫星组成“星链”卫星互联网,并已发射超过6000颗卫星。按照规划,我国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完成2万多颗卫星的发射。
  如此庞大的发射规模,给“运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让张昌武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商业航天是一个由市场需求驱动的行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进入太空是产业繁荣的前提。商业火箭公司就像一个连接地面和太空的物流公司,要提供高品质的物流解决方案,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世界一流的商业运输系统。”
  这些年,蓝箭航天在火箭工程上不断摸索,带动新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为创新研发提供原动力。比如,公司引入许多如汽车等领域的成熟硬件,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应用于火箭,发挥各行业优势来协同攻关商业航天领域的难题。
  坚持全链条自主研发
  2023年7月12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世界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充分证明了民营航天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也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张昌武告诉记者,“朱雀二号”火箭使用的是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围绕发动机研制与火箭制造,蓝箭航天在浙江建设了湖州动力制造基地、热试车中心及嘉兴火箭制造基地,打造自身的火箭交付能力。
  “发动机和箭体是全箭成本最高的两大系统,只有将动力系统和制造两个环节握在自己手中,火箭成本才可控,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独立自主,后续才能不断实现产品迭代。”张昌武说道。
  记者注意到,不少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选择的是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路线,但蓝箭航天在创立之初就坚定地将液氧甲烷火箭作为发展方向。对此,张昌武解释道:“液氧甲烷火箭是下一代火箭的开发方向,我国需要这样一款新的火箭型号。商业航天企业有责任、有需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并建立自己的竞争力。”
  在商业航天领域,Space X的猎鹰9号火箭是目前唯一大规模商用的可复用火箭,一子级已复用20余次,有效降低了火箭的使用成本。为实现“构建世界一流的商业运输系统”的目标,蓝箭航天不断地探索可重复使用技术,打造商业航天的中国方案。
  2024年1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验任务。“‘朱雀三号’将于2025年具备首飞能力。未来,朱雀火箭一子级可重复使用次数可达20次,发射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到每千克2万元。”
  在蓝箭航天展厅门口,一个直径4.5米的不锈钢“火箭贮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款贮箱来自中国首款不锈钢运载火箭——“朱雀三号”。张昌武告诉记者,不锈钢在低温环境下具有更高的硬度,成本也要低于火箭常用的铝锂合金,可以实现工业化快速制造。
  无论是首枚液氧甲烷火箭,还是首款不锈钢运载火箭,都在为我国低成本、高效率进入太空奠定坚实的基础,蓝箭航天正在用自主创新能力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刷新“造箭新势力”的中国速度。
  长期主义背后勇敢的心
  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成功与失败交织,是商业航天的常态。2022年12月,“朱雀二号”首飞失利。对于当时的情形,张昌武历历在目:“火箭发射一、二级主机均飞行正常,异常的是二级游机,其配置的是10吨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11’……”
  “但那一天是值得纪念的,如果没经历过失败,那说明还不够创新。”张昌武告诉记者,商业航天没有捷径和奇迹,坚守航天事业“长期主义”的背后是勇者的决心。唯有坚持,经过时间沉淀和不断修正,做时间的朋友,才能获得成功。
  失利对于蓝箭航天是教训,也是宝贵财富。此前,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出现异常,卫星未能入轨。也是那次失败,让蓝箭航天跑通了运载火箭发射的所有流程,给之后的研制起到了极大的启示作用。
  正是这些挑战,让蓝箭航天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也帮助公司增强了产品的可控性,使团队积累了更多的工程经验,帮助公司建立起更强的风险管控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商业航天的发展一定要走出一条新路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失败有更大的包容性,理性看待失败。”张昌武分析道,“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建立新的效率,形成新的研发范式,做底层的创新,因为有创新才能更加先进、更加高效,让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不断改善工具链,让整个团队的协作更加流畅,团队的作业更加规范。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包容失败,但这不意味着企业会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试错。张昌武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天马行空式的创新。要在可控的周期内,通过可控的发射次数,打磨出成功的产品。
  “朱雀”腾空,未来可期。中国商业航天从萌芽抽枝到茁壮成长,已逐渐成为中国航天的重要构成,随着包括蓝箭航天在内的众多商业航天企业不断逐梦苍穹,中国航天也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上一篇:黄仁勋:CPU是过去式了
下一篇:金壮龙: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