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根据汽车芯片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阶段建立健全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制定控制、计算、存储、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形成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满足汽车芯片产品安全、可靠应用和试点示范的基本需要;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匹配试验的通用性要求,实现对于前瞻性、融合性汽车芯片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有效支4撑,基本完成对汽车芯片典型应用场景及其试验方法的全覆盖,满足构建安全、开放和可持续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的需要。
文件发布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为《中国电子报》发来特稿,对文件进行了解读。以飨读者!
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使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标准制定“有纲可依”。
《指南》将助力填补我国汽车芯片标准空白 《指南》的提出解决了标准缺失这一困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的问题。标准的缺乏是汽车企业不敢轻易尝试使用我国芯片的因素之一,从而阻碍了我国汽车芯片的上车步伐。《指南》提出了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以“汽车芯片应用场景”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及智驾系统五个方面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应用场景需求的汽车芯片各项技术规范及试验方法。
《指南》将汽车芯片标准内容分为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和匹配试验三类,其中,基础通用类标准主要涉及汽车芯片的共性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类标准基于汽车芯片产品的基本功能划分为多个部分,并根据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发展趋势制定相应标准;匹配试验类标准包含系统和整车两个层级的汽车芯片匹配试验验证要求。三类标准共同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汽车关键芯片从器件—模块—系统—整车的技术标准全覆盖。《指南》同时梳理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技术逻辑结构。
此次指南的发布,基于汽车芯片技术结构及应用场景需求搭建标准体系架构,以汽车技术逻辑结构为基础,提出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架构、内容及标准重点建设方向,充分发挥标准在汽车芯片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提供支撑。
《指南》将推动我国汽车芯片标准完善 《指南》制定的背后,是对行业需求的精准研判。2021年,在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后文简称“国创中心”)联合中汽中心、电子四院,成立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组(后文简称“工作组”),成员包括中国汽研、电子五所、紫光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重汽、北汽、经纬恒润、上海电驱动、中电科、智芯半导体、兆易创新、华大半导体、东土科技、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00多家行业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工作组成立后,开展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形成汽车芯片技术结构、标准现状、标准需求、标准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明细5项研究成果,编撰并出版了《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路线图》。《指南》征求意见稿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指南》的发布,为未来几年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蓝本。《指南》提出,到2025 年,制定30 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制定控制、计算、存储、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形成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满足汽车芯片产品安全、可靠应用和试点示范的基本需要。
之所以重点提出上述标准,是因为汽车芯片相对于普通消费电子芯片,安全性、可靠性更为重要,因此优先考虑制定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将为车上应用较为广泛、重要性较高的芯片类型,研究制定相应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标准。
《指南》发布后,汽车及芯片行业相关标准化组织,包括全国汽车、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通信、信息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等标委会,将统筹行业力量,基于标准体系架构共同开展汽车芯片标准研究制定。加大力量优先制定基础、共性及重点产品等急需标准,构建汽车芯片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基础;再根据技术成熟度,逐步推进产品应用和匹配试验标准制定,切实满足市场化应用需求。
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将结合国际和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强化标准对于汽车芯片应用场景需求的适配,注重国内国际标准协调兼容,不断动态优化完善,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法规制定协调,贡献我国汽车芯片标准研制经验。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国创中心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标准法规委员会汽车芯片专委会秘书处单位,将支持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积极推进汽车芯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协同发展,开展汽车芯片先进技术团体标准的研究制定。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