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人才为新型工业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时间:2023-11-22
  在会场的格子间内,每两到三人一组,在电脑前测算并绘制,时而在身旁的机器、小型汽车模型上操作调试,神情专注且协作有序……11月15—18日,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在浙江绍兴举办,场上参赛选手们奋力拼搏的一幕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大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汽车芯片开发应用、工业大数据算法、工业互联网安全、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4个赛项,生动展现数字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场景,为全国工信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搭建展示技艺、沟通学习的“武”台,营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助力工信人才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智慧与力量。记者了解到,来自29个省(区、市)和34家央企的457支参赛队伍共1055名选手进入大赛决赛,决出22个一等奖、52个二等奖、154个三等奖。
  提升汽车芯片场景应用能力
  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子化程度提高,汽车电子芯片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长,为我国汽车芯片开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有近300家企业开发汽车芯片产品。
  我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汽车芯片的供应链问题逐渐凸显,产能短缺、生产工艺等问题导致供需不平衡,汽车芯片的开发周期较长,需要企业具备长期的研发决心和能力。
  为了推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汽车芯片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大赛设置了汽车芯片开发应用赛项。
  记者了解到,该赛项聚焦汽车芯片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联网化中的应用,包含车载模拟芯片功能设计与验证、车载传感芯片的测试和应用、车载计算芯片的功能实现以及汽车计算芯片实现硬件在环自动驾驶仿真应用等任务模块。
  该赛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该赛项覆盖汽车芯片的实际应用场景,将多种汽车芯片整合到竞赛中,考查参赛者对汽车芯片开发应用多个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赛项跟进汽车芯片设计前沿应用技术发展,聚焦汽车芯片的专有可靠性要求,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岗位需要,推广行业从业技能要求;三是引入自动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平台,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实现对汽车传感芯片、汽车计算芯片等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验证和应用,展示选手在真实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芯片赛项最后一个环节是要把芯片装上无人驾驶小车,小车能够在无人驾驶应用场景下动起来,比如考核压线次数等,少于3次的是优秀,压线超过6次的那就是不及格,以此把实际应用场景联系起来。”
  熊晓明也指出,汽车里面有200多款芯片,汽车芯片人才需要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知识,还要全面了解汽车特点,且研发需要和应用紧密相连,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缺陷,补强功能。目前我国汽车芯片人才缺口还比较大,本次大赛要推动技术创新,尤其是互补协作,让选手在协作的过程中碰撞出新想法、新技术,让技术和应用相辅相成,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并让人才真正落地到产业端,让优秀产品真正落地到应用层面。
  推广优秀工业大数据算法模型案例
  加快发展工业大数据,以数据为纽带实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无缝连接,通过数据智能与工业机理的结合,激发工业数据要素活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和重要选择。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强化大数据在制造业各环节应用,持续优化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全过程,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在保障措施中强调要加快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记者了解到,大赛设置工业大数据算法赛项,以提升数控智能装备检测性能和加工精度作为比赛内容,实操比赛中预设了工厂内数控加工系统由于设备的振动、磨损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导致设备加工的产品尺寸与程序理论尺寸存在偏差,原有的生产工艺参数无法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生产的场景。选手则通过采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分析设备状况,通过优化系统的工艺参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据介绍,该赛项基于真实应用衍生的竞赛平台,展示工业大数据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加工稳定性提升,建立优秀的算法模型和应用案例,进行推广应用。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职业技术学校的大赛学生组教练刘飞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大数据算法赛项考查的是选手的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机器视觉技术,此次我们参赛的同学都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学校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内容,在本次比赛的考查内容有所体现,比如图像识别和采集、误差处理等。参加这个比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因为比赛是软硬相结合的,可以丰富学生对技术应用场景的体验,对未来发展比较有好处。”
  筑牢工业互联网安全底座
  做好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护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工信部联合九部门印发指导意见,试行分类分级管理指南,制定发布标准体系,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国家级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威胁发现、通报和处置,监测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持续开展网络安全试点示范,攻关一批网络安全关键技术,遴选一批典型场景安全解决方案,产业支撑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互联网安全赛项围绕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化和应用专业化的发展特点,旨在搭建一批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及实战平台,带动攻关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培养既懂信息通信技术,又熟悉生产制造流程的复合型、创新性安全人才。
  据介绍,在实操竞赛环节,选手按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在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完成网络架构安全设计、业务安全加固实施、业务安全评估评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安全事件分析研判等任务。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每个比赛位上都有一台工业机械柜子,上面有仪器仪表等,选手们正在实操并记录。记者从该赛项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此赛项设置与传统的网络安全比赛不同的是,工业互联网安全里面涉及很多工业设备,比如控制器和仪器仪表等,考查选手在工业流程中如果遭受网络攻击的应变能力。考核范围包括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架构设计、防护策略部署、安全评估评测、安全事件处置分析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更有利于遴选优秀实战型人才。
  据悉,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热点领域,除了基础的设备、控制、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安全防护,还涉及数据安全、密码应用等,许多新兴安全防护知识均在赛项中有所涉及。
  福建师范大学参选选手林靖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赛题相较于其他比赛,题目背景、题目环境更倾向于实战化的场景,贴近真实生产环境,让我们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业互联网控制的过程中,实操工业软件走通控制过程,这是我们日常学生比赛接触不到的,在实操中对于网络安全知识的加深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整体而言,对于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拓展“虚拟现实+”赋能能力

   虚拟现实与产业的融合应用正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能源电力、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钢铁石化、建筑工程等重点领域。

  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赛项作为本届大赛新设立赛项,围绕“虚拟现实与产业融合发展”主线,以实际行业及产业需求和痛点为导向,助力提升虚拟现实和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能力。
  记者了解到,该赛项考核选手应用计算机视觉追踪、渲染处理、感知交互、多人协作、网络传输和虚实融合等多模态人机交互专业技术的能力,选手通过开发平台搭建、交互设计编码、远程协作通信、虚实画面融合直播等任务,开发创新虚拟现实工业应用。
  记者采访参赛选手了解到,该赛项实操竞赛内容主要涵盖了虚拟现实作品开发流程,包含开发平台搭建、交互设计编码、远程协作通信、虚实画面融合直播四个阶段,考试时长为8小时,是时间最长的赛项。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专家组副组长、裁判长乔秀全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该赛项考虑到5G技术架构带给VR产业影响,我们希望5G+虚拟现实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更能应对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
  据悉,该赛项围绕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生产、压缩编码等关键细分领域,强化虚拟现实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虚拟现实+”赋能能力。

上一篇:芯片大厂,疯抢3nm产能
下一篇: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在迪拜开幕 张云明率团参加大会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