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时间:2023-10-12
  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等内容。其中,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支撑。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共性规律。纵观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凡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经历过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反观一些曾经取得耀眼成绩的国家,由于没能实现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没能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工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优化生产力布局、大力引进外资外企等,建立起全球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发展制造业、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为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创造性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14亿多人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立足我国国情和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支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更加彰显。我国实体经济茁壮成长,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名单,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大国重器”不断涌现,C919大型客机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成功,5G技术、设备、标准必要专利及应用创新全球领先,“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火星探测“绕、着、巡”,“羲和”探日实现破冰之旅,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产业结构实现质的提升。近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资源密集型行业跃居主导地位,形成了高铁、电力装备、船舶、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一批优势产业。光伏领域多晶硅产量、组件产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风电机组产量占据全球2/3以上的市场份额。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022年的15.5%、31.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6%、45%。
  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起到了领军和主导作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2022年,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万多家;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比2012年末增长3倍;2021年每千人企业数量为34.28户,是2012年末的3.4倍。
  补短板、锻长板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制造业角度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然存在不少瓶颈短板,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整体处于爬坡过坎、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方面下大力气,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断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揭榜挂帅”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关键装备、先进材料等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补齐短板。加强应用牵引,把新技术、新产品“用起来”,推动更多产品在使用中不断迭代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筑牢产业体系“压舱石”。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必须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设备更新,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效率和效益。巩固消费品、原材料、机电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适应要素条件变化趋势,有序引导部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全国梯次分布格局,着力保持产业完整性。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竞争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积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做好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丰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未来产业是比新兴产业更为前沿的、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产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发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链群发展,巩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同时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补链延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培育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大中小企业协同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数字经济既可以直接带动机器人、软件等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体系新的增长点;又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新生。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进一步增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特别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适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打造一批样本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快转型。
上一篇:2023世界VR产业大会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下一篇:两部门联手,2023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工作启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