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品牌向上成绩斐然,市场占有率已稳定在50%以上;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辆和300万辆大关,今年有望超过400万辆。”在7月6日举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大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CAAM))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如此表示。
付炳锋指出,截至到2022底中国的千人保有量226辆,很多的家庭还没拥有汽车,年轻消费者对消费新趋势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结合全球汽车发达国家的历程判断,预计中国汽车内需消费顶峰在4000万辆左右。从发展结构来看,未来乘用车将是主要增长点,且伴随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的逐渐缩小,市场增量规模将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市场转移,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培育,千人保有量达到400辆完全可期。
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进入规模化、全球化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完整、政策完备,产销量逐年攀高,年产销将接近千万辆,累计产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从发展结构来看,东南沿海地区渗透迅速;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增加,电动化潜力正在被加速释放;消费特点逐渐形成,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倾向于性能优越的较大车型产品,而车型较小、续航里程相对更短的产品在三线以下城市更为普遍;适应性更强的插混车型快速增长。
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中国方案加快形成。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搭载L2、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型不断上市,多地实现道路常态化载人载物测试,感知、决策、AI芯片、智能座舱、C-V2X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不断取得突破,部分领域更是实现全球领跑。此外,车路云一体化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加速落地,“双智”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加快实施。
汽车竞争国际化,中国品牌持续向上。汽车产业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引资和投资领域,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华走过了一个完整的投资经营周期。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全面开放的产业政策正在为全球企业创造更大机遇。中国品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紧抓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发挥了主场角色,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品牌高端化实现突破。
汽车产业链不断提升,制造水平位居前列。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已形成六大主要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明显。整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有力支撑了企业国内及海外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创新水平和保供水平也取得显著提升,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充分满足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的需求,为稳定国际汽车供应链体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电动化、智能化部件及系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海外事业稳步推进,迈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近三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高速增长,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不断增多,国际化发展总体呈现质量、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局面。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全球配套体系,为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相信中国汽车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将推动全球汽车工业快速复苏。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也带动了国外市场消费快速转变。这将给国内外所有车企都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演进。
这些年,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上突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难点、短板和挑战。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短板形成制约。伴随全球贸易规则受到冲击,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制造业全球水平分工体系风险逐步显现,诸如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产业链发展短板和瓶颈问题加快暴露。一直以来,汽车是全球化产业,但近年给供应链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也给行业健康运行带来巨大风险。中国是全球大市场,是创新的热土,通过创新稳定中国的供应链,也是稳定全球市场,创新是供应链上的永恒主题,国内国际大协同是必由之路。
产业转型下产能过剩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近年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向好、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和资本纷纷入局,加剧市场竞争,产能利用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产能不足,边缘车企、破产清算及倒闭车企的工厂大量封存闲置,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破题。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源保障的矛盾有潜在制约风险,需要未雨绸缪,提早布局。如锂资源开采、电网末端负荷、原材料等。
这些问题是产业转型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相信未来在国家和全行业共同努力下,会得到积极推动。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