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化汇聚多方力量,打造软件产业新未来

时间:2023-04-28
    德邦快递通过上云,业务需求被简化归集统一管理,总体成本下降15%,管理成本下降25%;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采用了互联网企业成熟的云和数据中台架构,实现了光伏和风电新能源参与电力平衡的精准计算,估算“十四五”期间将节约电源电网投资150亿元。大湾区枢纽深圳机场率先引入AI 算法策略实现机位自动化智能分配,使得每年将近260万人次的旅客不需要乘坐摆渡车……
    数字世界、智能社会的变化发生在每个行业、每个人身边。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把业务能力通过数字化变成“应用、数据和算法”,没有应用很难让数据和算法产生预期的价值,没有应用很难进行企业的分析决策和管理行动,因此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本覆盖完成,应用现代化成为了当下企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后的一个核心诉求和关注点。
    “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就是应用现代化的不断加速。”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认为,“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的关键资产,而软件应用是高质量现代化企业的底层实现和运转核心。”
    应用现代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必由之路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迅猛增长的数据已成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和能量。”陈宝国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要通过应用才能起到要素的作用,数字世界的感知、控制、行动,都体现在应用上,没有应用很难体现数据价值,没有应用很难进行分析决策,没有应用很难做出行动。”
    因此,软件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每一家企业都将是软件企业,软件迭代的敏捷性将成为未来企业构筑自身持续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在高频竞争时代中能够持续积累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华为云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告诉记者,“应用现代化让企业能够加速创新、降低风险、加快上市速度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据统计,传统应用维护已经占到企业IT每年40%的预算,传统应用所使用的技术和架构已经无法支持企业数字化业务的高质量增长,如故障平均恢复时间长达天极,应用发布上线达到月级,体验也跟不上现在移动化、轻量化、多媒体、智能化的时代要求。
    “让应用更易开发、更短时间交付、更低成本运维,是加速整个数字化体系运行的底层逻辑,传统企业应用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应用现代化的升级来加速解决,应用现代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陈宝国说。
    从国际上看,欧美领先厂商和头部用户在2017~2022年开始实践“应用现代化”。
    “各行各业的应用各不相同,应用所采用的技术栈和所承载的企业业务也不尽相同。”华为云PaaS服务产品部部长徐峰表示,“华为践行‘一切皆服务’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我们也认识到仅靠华为自身的能力远远无法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应用现代化的诉求。”
    因此华为云推动应用现代化有三条思路:一是持续构筑领先的应用现代化产品和服务,持续开放华为自身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二是推动成立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凝聚全产业的力量;三是推动应用现代化标准和成熟度评估,通过标准来牵引各行各业的传统应用逐步升级到现代化应用。
    应用现代化:需要软件企业增强合作
    “应用现代化就是基于一系列的先进技术,让企业的应用成为‘六边形全能战士’,在体验、效能、智能,韧性,安全、成本6个维度上实现最好。”徐峰说,“仅从企业的运营管理来看,现代化应用通过AI加持,可以基于数据和算法,辅助企业进行高效准确的决策和管理,提升企业治理运营效率;现代化应用使用弹性、韧性、安全等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运营成本;现代化应用使用DevOps等开发流程,能够大幅提升应用的研发效能,总之,应用现代化在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水平和运营质量上有明显成效。”
    而当前软件产业面临诸多挑战,陈宝国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应用数量爆炸式增长,但开发供给不足。根据咨询机构2022年预测,到2024年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孕育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新服务,这与过去40年间出现的应用数量相当,当前的企业开发者供给已经很难满足旺盛的数字化新需求。
    其次,开源软件供应链攻击增长6倍,成为企业业务安全的隐患。据《2021年软件供应链状况报告》,全球对开源软件供应链攻击同比增长650%;另据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安全报告》称,软件供应链攻击已成为2020年最具影响力的高级威胁之一。如何做好开源软件的安全管理也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最后,传统应用架构影响应用可靠性和交付效率。传统应用通常以单体架构为主,这种架构在新的更弹性、更短TTM的业务诉求下显得捉襟见肘,可扩展性受限。
    与此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日新月益,正在催生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ChatGPT的出现引爆了用户的热情,2个月活跃用户数超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ChatGPT代表AI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据预测未来十年内有40%的应用是通过AI和程序员共同完成。Web3也在重塑软件应用生态和商业模式,Web3会驱动整个互联网架构走向去中心化。
    低码组装式交付的发展,预计使软件开发者数量增长4倍。“企业对软件需求的持续增加,需要软件更迭速度持续提升,业务人员逐渐成为软件的开发者,企业将通过模块化的组件、能力封装的可组合平台实现软件随需即造、随需即取、随需即用。”陈宝国说。
    无论从挑战还是需求出发,都在推动应用架构从单体走向微服务,进一步走向可组合的架构。应用是否可以组合也是衡量现代化应用的一个关键标准。据咨询机构预测,到2025年,70%的应用将使用低码、零码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来完成,未来开发者的范围将从专业开发者扩大为全民开发者+专业开发者。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引领下,中国软件行业迫切需要联合起来,通过产业组织凝聚产业力量,共同推进产业升级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黄瑾说,“一方面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与软件产业的新趋势,促进技术交流和政策对话,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融合各方资源,搭建生态平台,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交流培训、咨询服务、组织相关技术开发、技术规范标准研究制定及推广应用等活动,大力促进应用软件的技术、架构、规范及标准等方面的提升行动,推动软件应用服务创新实践。因此,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华为云联合60+产业伙伴共同成立‘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软件企业、龙头客户加入应用现代化的产业联盟,共同构筑一个产业商圈,共同撬动数字化转型的大市场,共同创造数字化转型的大生态。”陈宝国说,“合作可以使软件行业在企业高性能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中共同牟取市场红利,共同谋划生态技术体系,共建行业标准,增加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话语权。”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windows和安卓,国内大约有六七家操作系统,基于操作系统的硬件体系也有六七家,把这些应用、这些资源集中起来做大做强,也是我们应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陈宝国说,“应用现代化急切需要新的‘产能’,要快速地形成各个行业的示范平台、示范项目和示范应用,推动每个行业进行应用现代化的转型。这需要联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完善应用现代化体系。”
    应用现代化:软件产业跨代超越的机会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应用现代化需要产业链各个角色的共同参与。包括:云厂商、ISV、SI、龙头企业、产业智库、咨询伙伴等共同推进。
    “我国应用软件产业应抓住云化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以实例验证软件的价值,提升社会对软件价值的认可度,并以应用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软件产业发展。”谈到应用现代化对发展软件业带来的机遇,黄瑾认为,“我国应用软件企业要积极获取业界最新的应用现代化思想及能力,基于云的产品研发,避免陷入‘定制’困局;推进软件价值、SaaS采购共识,牵引产业政策;推进统一SaaS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在‘软件定义一切’的趋势中,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传统软件比拼的是单一企业的长期工程化的经验积累,我国软件产业较发达国家起步晚20年,在传统交付模式下,我国软件企业难以跨越技术鸿沟缩短代际差异。
    “应用现代化代表的开放共享体系能够打破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引领的封闭体系下的技术封锁,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跃迁质变。”陈宝国说,“应用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企业间横向联接能力,通过模块化、组装式等技术手段,能够汇聚不同企业的优势软件能力,快速提升单一软件企业在垂直技术领域的工程化经验,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跨代超越的机会。”
    软件云化和平台化成为重要演进趋势,应用现代化则加速了这一趋势,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上云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必选项”,应用现代化中云原生、低代码开发和组装式应用等关键技术发展迅速,为云上软件的敏捷开发和降本增效提供了条件。
    “‘平台+生态’的模式进一步成为行业主流,大型企业建云平台,中小企业则围绕平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云服务。同时,更多的行业应用软件转向以云的方式提供服务,云服务将成为软件企业的重要甚至主要收入来源。”陈宝国说,“新商业模式扩大了原有市场空间,以往高额的软件使用费用使许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同时又助长了盗版的盛行,云化软件按需付费、按月付费的方式换来了大量新用户的支持。同时自主订阅的模式减少了渠道商成本,显著提升获客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软件利润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上一篇:TrendForce集邦咨询:全球前10大IC设计厂4Q22营收跌幅扩大至近10%,预计1Q23跌幅持续
下一篇: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将于5月8日-10日在广州举行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