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湾地区汽车电子厂商如何切入国际车厂供应链......

时间:2007-09-04
新一代的汽车配备了越来越多电子信息、娱乐设备,并着重智能型车辆控制与安全等功能,对电子部件的需求日益升高,也让汽车电子成为近年来半导体业界的热门议题。然而汽车电子供应链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针对此一新兴领域,台湾地区厂商应如何切入?工研院经资中心(IEK)日前发表了报告提供业者建言。

工研院IEK产业分析师戴荧美表示,根据Strategy Analysis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汽车电子市场为358亿美元,随即逐年成长至2013年的608亿美元,2004~2013年期间的CAGR为7.3%,较整体汽车市场的3.8%为高,汽车电子占整车产值的比例也将由目前的25%逐步拉升至40%。

以个别系统来看,所占比重较高者依序为动力系统、车体系统、及驾驶信息系统;成长幅度较高则首推安全系统(CAGR=12.1%),特别是电子控制的部份,其次依序为车体系统(CAGR=7.8%)、底盘系统(CAGR=7.4%)及驾驶信息系统(CAGR=7.1%)等(参考下图一)。

在此蓬勃发展的汽车电子商机下,台湾地区厂商是否有切入的机会?戴荧美表示,除了技术、资金等经营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入汽车产业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对此,IEK透过个案研究的方式,透过纵剖面的分析,勾勒出“主动多元化”、“被动多元化”、“既有领域深耕”、及“新市场经营”等四种运作模式,详细内容说明如下:

“主动多元化”的运作模式

“主动多元化”系指个案厂商主动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切入原先并未涉入的产品项目,作为企业转型的必要手段。IEK的研究中所探讨的甲公司,成立迄今已有五十余年,早期从事民生日用品的贩卖,透过既有能力的多元化,切入车辆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所需技术则仰赖模仿与复制。

戴荧美指出,随着时序的推演,甲公司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成本优势,也获得国际买主的青睐,直接影响到被仿制公司的销售业绩,在捍卫自有产品的诉求下,被仿制公司提起产品侵权的官司,此乃仿制、被仿制厂商的首次交手。

透过不断澄清与沟通,甲公司秉持台湾地区厂商的弹性与灵活度,说服被仿制公司共同合作,以创造更大的商机,朝彼此双赢的方向努力,善用甲公司在生产制造的优势,加上被仿制公司的销售通路、品牌形象,终能促成双方的合作关系,成立跨国合资的新公司,甲公司也顺利进入了供应链系统(参考下图二)。

“被动多元化”的运作模式

“被动多元化”系指个案厂商的能力与新产品高度相关,透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模式,顺利切入新产品的经营。IEK研究中所探讨的乙公司,成立迄今已有二十多年,早期与国外厂商技术合作,成为台湾地区某车厂A项汽车零部件的供货商,并且逐步扩展至其它厂牌的车辆上,成为生产A项汽车零部件的代表厂商之一。

戴荧美说明,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加温,B项产品已成为多数车辆的必要配备之一,但台湾地区地区并没有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商,跨国汽车零部件厂必须亲自设立据点,才能顺利切入台湾地区的新市场机会,与本土厂商合作则为快速切入的必要手段,合作伙伴的评选标准则有赖技术、投资金额、及经营主导权等。

此时乙公司已在相关技术深耕多年,相关多元化的可行性高;加上公司经营规模不大,外商不须投注大量资金,即使经营失败也损失不大;以及公司股权结构单纯,欲掌握决策权也非难事,在诸项利多因素的带动下,乙公司成为外商的新合作伙伴,也顺利切入新领域的经营(详见下图三)。

“既有领域深耕”的运作模式

“既有领域深耕”则是指个案厂商原先即已涉入该产品的经营,唯质量水平尚未达到国际级的水平,透过与国外厂商的合作关系,快速提升该公司的产品品级,也挤身供应链的运作行列。

IEK报告所探讨的丙公司,成立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创立初期生产的是自行车、机车等车辆的零部件,透过与国外厂商的多次合作关系,逐渐延伸该公司的产品线,也顺利切入汽车零部件的范畴,同样也在外商欲进军台湾地区之际,透过既有的质量、成本优势,结合外商的技术、通路优势,顺利切入国际车厂的供应链体系,成为外商在台的合资新公司(参考下图四)。

“新市场经营”的运作模式

至于“新市场经营”系指个案厂商原先已涉入该产品的生产,进军既有车厂供应链的系统,透过新市场的经营,再次切入新的供应链系统,也满足新市场经营的规模经济。

戴荧美表示,IEK研究所探讨的丁公司,成立迄今仅有二十多年,曾经快速切入台湾地区的供应链系统,随着合作厂商的大陆设厂,也将生产据点扩展至中国大陆,原先仅承接原有合作厂商的订单,却发现订单规模难以消化设厂的产能规模,只得主动寻求其它可能的合作伙伴。

此时,大陆厂商的快速崛起,成为各国厂商觊觎的焦点,也是丁公司努力的目标,自然形成各国厂商同台较劲的局势,丁公司则秉持台湾地区厂商的经营弹性,充份配合当地厂商的各项要求,并且准确掌握产品需要的时效性,即使在强敌压境的际也能脱颖而出,顺利切入当地的供应链系统(参考下图五)。

结论

戴荧美表示,汽车产业属于少数厂商寡占的局面,既有厂商多半有数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历史,除了技术能量已持续累积外,也与合作厂商有长久的合作关系,加上汽车为人类行动生活的载具,稍有不慎即可能会影响生命安全,任何零部件的改变均无法等闲视之,故该产业对于零组件厂商的选择也十分谨慎,唯有切入汽车厂商的供应链体系,才可称之为已取得该领域经营的入场券。

从IEK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先占利益的限制下,后进汽车零部件厂商的确有其进入障碍,在新市场、新产品的发展会有较大的机会,特别是相对庞大的汽车零部件,运输成本也高于其它产业,导致在地化供应的需求较为殷切,也衍生出过去台湾地区厂商的切入机会,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消费者需求的日益改变,也衍生出不同的机会点。


图一 汽车电子系统的结构分布 [数据来源:Strategy Analysis /工研院IEK (2006/11)]


图二 台湾地区厂商切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可行模式(一) [数据来源:工研院IEK (2006/11)]


图三 台湾地区厂商切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可行模式(二) [数据来源:工研院IEK (2006/11)]


图四 台湾地区厂商切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可行模式(三) [数据来源:工研院IEK (2006/11)]


图五 台湾地区厂商切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可行模式(四) [数据来源:工研院IEK (2006/11)]

上一篇:大众改进款SUV途锐上市,采用直喷发动机并使用按钮式发动机起动系统的“Keyless Access”
下一篇:便携数码领域向视频播放倾斜,PMP销售增长迅速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