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的“喜”与“忧”
时间:2007-09-18
一、国内多晶硅产业出现可喜发展势头
当今世界是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而多晶硅作为信息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IT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兴起,给多晶硅带来了高速增长的需求:2004年,国内多晶硅的生产能力仅为60吨,而市场需求量则是2280吨,95%以上的多晶硅需要进口。
洛阳市有着丰富的生产多晶硅的原料,洛阳市委、市政府看中了这一点,把发展多晶硅列入了“十五”、“十一五”规划支柱产业之一。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硅高科)、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洛硅公司)、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尚德公司)和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简称阿特斯公司)纷纷驻足洛阳并加快了多晶硅发展步伐。
位于洛阳市的中硅高科是目前我国多晶硅产业的领航者,多晶硅年生产量供不应求。今年分配给尚德公司的多晶硅的数量仅占该公司所需量的50%,分给洛硅公司仅占其所需量的15%至20%,阿特斯公司申请需用量因为暂时没投产分配指标不到位。国内其它小型多晶硅使用企业更未从中硅高科分到任何指标,都为分不到多晶硅材料发愁,展开了多晶硅“争夺战”。
事实上,这一场争硅战,绝不是普通的原料战,从企业的角度更应该理解为战略上的较量。从中硅高科来说,它想通过发展打造成未来国内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担负起洛阳乃至全国多晶硅供应的重任。据了解,该公司2005年11月,年产300吨多晶硅装置正式投产,接着又开始了700吨/年多晶硅项目建设。2006年12月,又投资高达14个亿的2000吨/年多晶硅项目落户在洛阳新区洛龙科技园,到2008年达产后,中硅高科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吨,将成为的多晶硅生产商。
中硅高科之所以快速地扩大产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多晶硅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从2004年,随着以开发利用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兴起,多晶硅的需求缺口更大。预计到2010年国内需求将达到6000吨,发展空间极大。
中硅高科的合作伙伴——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为其在300吨多晶硅项目上实现了技术突破,为中硅高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
中硅高科多晶硅大吨位发展规划远景吸引了众多的利用商:2005年末,尚德公司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后,该公司代表施正荣看到了中硅高科在市场中的份量,他决定的件事就是在洛阳成立尚德公司,依托中硅高科的多晶硅,投资8亿元建设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规模达150兆瓦。去年10月,在一期30兆瓦达产之际,一期扩建的90兆瓦扩产项目同时上马,预计今年6月达产。目前工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接着阿特斯公司、洛硅公司、河北天威英利公司等一大批太阳能公司也迅速启动。阿特斯公司具有外资背景,也具备战略眼光,进驻洛阳之后,建设使用多晶硅利用太阳能厂房即将完工投产,其产能规模略可达100兆瓦。
洛硅公司也不示弱,在电路级硅片生产技术与能力位居国内前列,其8英寸硅片项目已经列入洛阳市“十一五”规划之中。
众多企业之所以热衷发展多晶硅产业,是因近期内为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扬,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目前中硅高科年产多晶硅的产能只有300吨,远远满足不了尚德公司、阿特斯公司、洛硅公司等急于扩大产能对多晶硅的渴求,这也释放了多晶硅必然上涨的信息。据介绍,仅洛硅公司一家年需多晶硅至少在200吨以上,而尚德公司与阿特斯公司全部达产后,年需多晶硅就达3000吨。洛硅公司将要上马的8英寸硅片也需要多晶硅200吨。多晶硅产能与需求之间巨大的剪刀差,决定了国内多晶硅整个产业价格将一路疯涨。据了解,国际进口多晶硅,2000年的价格是每公斤9美元,到了2005年蹿升到了80美元,到了2006年又涨到了90美元左右;而国内多晶硅价格从2000年的每公斤200余元涨到目前的1700多元。尚德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中硅高科卖给他们的价格是1700元,这一价格还比市场价格低50元左右,正是因为硅价看涨,中硅高科与尚德公司等多家公司关于对多晶硅长期合同价格的谈判,虽经过多轮博弈,仍然难以签订。
二、国内多晶硅产业孕育着风险和隐忧
据权威人士分析,在我国多晶硅产业中虽然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他细分析也存在着风险和隐忧。
一是多晶硅产能发展规划过大。洛阳已把多晶硅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硅产业的目标是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年产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以及年产25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项目等,到“十一五“末,形成120亿元产值的规模,打造成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这一较为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除洛阳外,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省市,20多家企业在酝酿或者申报多晶硅项目,所公布的设计产能将达到6万吨,超过世界产量的总和。根据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第43号令,批复的17个新能源高技术项目中,仅光伏发电项目就达7个。如果全部达产后,多晶硅产量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难免会一落千丈,相关产业将面临着产业风险。
二是多晶硅的用量相对有限。国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少量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外。在德国,他们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但是市场也是有限的。我国如果超量发展则有滞销的危险。
三是国内没有掌握多晶硅技术。在这一领域,目前多晶硅的技术仍掌握在美、德、日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太阳能厂家并没有竞争优势。我国规划那么多的多晶硅项目,如果没有技术支撑,也只能是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据了解,目前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闭策略,不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只卖产品。中国多晶硅项目想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尚不会成为现实。国外的技术封锁虽不能扼杀我国自主开发,但至少将延缓中国硅产业的发展。可见,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仍然受制于多晶硅的供应。
四是多晶硅成本高利润空间较小。据了解,2006年,洛硅公司产值达2亿元,而其利润仅为400多万元。利润与产值之比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太高。目前,在多晶硅到单晶硅的产业链中,单晶硅有两种产品,一种是重量级的电路级硅片,一种是轻量级的太阳能级硅片,但是,不管是太阳能级硅片还是电路级硅片生产,多晶硅的成本都占总成本的70%以上,多晶硅价格奇高,就直接影响着下游生产商的利润。
为了防止危机,我国多晶硅产业界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尚德公司2006年开始加大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整合。2006年7月,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太阳能级硅片合同,合同金额高达60亿美元。另外,为了进入日本市场,同年的8月,用3亿美元收购了世界上的光伏组件生产商之一日本的MSK公司。但是,目前更多的国内公司并没有尚德公司的财技与实力,面对日益暴涨的产能压力和市场的萎缩,预测三至五年内,可能会有部分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倒下。
对此,建议,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应冷静的把握好多晶硅产业发展布局,希有关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多晶硅技术,为多晶硅发展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