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崛起芯片制造航母 首期投100亿元

时间:2007-04-27
  昨日,我国中部地区条12英寸90纳米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武汉芯片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这个由湖北省首期投资100亿元建设、由中芯国际经营管理的项目,将在两年内为武汉带来100亿元的销售收入。
  据了解,该项目是建国以来湖北省单体投资规模的高科技制造项目,主要生产12英寸存储类芯片,产品是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如电脑、数码相机、MP4、数字家电、手机、显示器等的部件。
该生产线是目前国际上技术水平的商业化生产线,国内目前只建成投产了两条,分别在北京和无锡。
该工程的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建成,2008年一季度投产。此后,中芯国际还将继续建设二期、三期工程,届时年产出将在200亿元以上。
目前,武汉芯片一期工程还未竣工,就已接到来自日立、西门子等多家企业的100亿元订单。
业内人士认为,中芯国际项目的全线封顶,标志着武汉市半导体产业的高端起步,这将促使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使武汉成为继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第三极。

中芯国际给武汉带来什么


高额利润:年产出将超过200亿元
中国第三条、华中条的12英寸90纳米集成电路(简称IC)生产线2008年起投产,在武汉产出的芯片,将被安装进很多企业和品牌的计算机、数码相机、MP4、数字家电、手机、显示器件等消费电子中,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用上“武汉芯”。
我国电子制造产业近年飞速发展,对IC的需求缺口极大。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达4260亿美元,其中对IC的需求达到1240亿美元。但我国芯片的产能只达到需求的5%,其他全部依靠进口。2006年,我国内地IC进口量位居进口榜首,达到1000亿美元;第二位才是石油,进口500亿美元。
目前,中芯国际在武汉的生产线还没有竣工,最初两年的产能就已经被订完,接到了分别来自日立、西门子等消费电子产品大户100亿元的订单。据了解,中芯国际武汉的一、二、三期工程建成后,月产量将达到10万片,年产出将超过200亿元。
磁力效应:引来大批配套企业
作为IC产业链的中心环节——芯片制造厂的落户,将产生强大的磁力效应。中芯国际总部所在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仅IC设计公司就集中了上百家。介绍,为节约产业配套成本,上游的IC设计、下游的IC封装,甚至生产机器供应商都将随制造厂的投产而纷至。一般来说,一条芯片生产线需要约150家企业为其配套。
中芯国际在武汉的项目还没有竣工,其磁力效应就很快显现了出来。从项目签约到现在一年多内,美国Jazz、中超、德州仪器、赛普拉斯,法国法液空、欧洲奇梦达,日本Elpida、新加坡特许,台湾铼聚、上海华虹NEC、江苏长电等数十家业内企业,就已到武汉东湖开发区进行合作洽谈,台湾旺宏、华瑞,美国Rock、芯动科技已入驻光谷。
而这些企业的聚集,还将大大降低后续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进入成本;推动武汉光谷的移动通信、光通信、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和外设、仪表电子、白色家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等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发展IC制造业,武汉市已出台政策,对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IC制造项目,给予最长3年的贴息。根据产业规划,2010年,武汉IC产业链企业将达到近70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IC制造中心之一。
就业平台:留住武汉高端人才
“目前已经有很多海外的半导体人才,表示要回到武汉,到光谷发展。”东湖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良智说,半导体企业来汉,对于海内外高端半导体产业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之前,武汉每年都流失很多半导体人才到国外、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但现在武汉有了世界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为武汉的博士、硕士与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培训与就业机会。
据介绍,武汉芯片厂仅一期工程就需各类员工1700人,其中技术人员700多人,操作工人1000人。目前,武汉芯片厂已完成人员招聘500余人,正接受顾问方中芯国际6至12个月的培训。
配套建设:加速城市“升级”
“一个国际性大项目的落户,将使光谷乃至武汉市基础设施条件和城市功能大大提升。”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良智说,IC生产企业对环境的高要求,包括充足而稳定的水、电供应,便捷的物流金融条件,充沛的智力资源等。
据介绍,中芯国际项目配套工程包括配套电力设施、生产废水尾水排江管道、热力蒸汽供应管道及生活区建设等。配套建设投入光水电改造一项就投资了4亿元。
据称,中芯国际制造的芯片产品将直接发送世界各地,“24小时通关能力、高水平的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是必备需求。”目前武汉海关已表态,将在东湖高新区建立海关分关。
另外,武汉芯片厂将雇用大量海外技术和贸易人才,各国商人和技术人员也将频繁汇集,酒店、国际金融结算服务,国际直通航班……武汉的“国际化氛围”将越来越浓。
上一篇:车用电容传感器的新契机
下一篇:中国政府10亿美金扶持液晶面板行业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