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带协同发展

时间:2007-04-13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向区域聚集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区,拥有一批实力雄厚、掌握技术的大企业,体制机制灵活,资本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突出,其技术走向、产品研发在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发展和建设好这些产业聚集区域,将从根本上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

      产业带成为产业发展中流砥柱
      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产业部首批授牌的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苏州、深圳、青岛、珠三角地区和福厦沿海地区完成的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额各占全国的80%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利税各占全国的3/4。
      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内还聚集了绝大部分国家和省部级研发中心和外商研发机构,科研开发能力强,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市场、技术、产品等方面较其他地区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在整个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首先,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吸引了相关企业入驻,强化了从加工制造、技术研发、运营服务到物流配送等各环节的化分工,形成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增强了基地和园区的整体竞争实力。其次,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汇聚资金、人才等更多资源,吸引跨国公司持续加大向国内的投资力度,这对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随着产业基地和产业园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品、技术和市场与外界互换流通越来越广泛,影响力日益增强,逐渐树立起区域品牌形象,形成了区域品牌优势。
      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
      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应以发挥集聚效应为,通过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公共设施,发挥地理上接近的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合理的化分工体系,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基地和园区内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持续不断的互动关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出基地和园区的集聚效应,才能推动基地和园区真正具备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并吸引更多投资、人才和优势企业进入,形成良性循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期,一方面我国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环境、人力成本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先行一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近几年,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抢抓机遇,迎头赶上,以更为优惠的政策、更加低廉的成本,对我们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中,我们要以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国际化思路,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国内企业或投资机构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海外上市、跨国兼并,积极与国际大公司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提升我国产业在分工体系中的层次,打造竞争力。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州厦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中西部地区在家电、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然而,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是指任何地方都要把信息产业放在位,要因地制宜,统筹全局。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就是为了突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将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聚集区。在东部沿海地区要打造大规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大力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设备,重点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大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则应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当地基础和条件,发展有自身特色的产业。
       二要整合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自主发展。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国内企业或投资机构在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立研发中心,积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逐步占领信息产品高端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三要积极创造条件,扶强扶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要以骨干企业为,形成集加工制造、技术研发、运营服务、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为一体,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产业聚集区,引导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控制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中高层次发展。同时,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海内外上市等方式加快发展壮大。
      长三角:突破区域壁垒
      目前,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较好,基本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形成了一批产业链相对完善的特色产业,部分产业显现出了很强的集群竞争力。
       各大产业协调发展
       计算机产业。长三角计算机产业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昆山、吴江一带,其中上海、苏州在整机和配套方面都很强,昆山以笔记本为特色,吴江则主要集中于配套产业。上海聚集了长三角地区的几家计算机制造企业。苏州计算机产业的特色是吸引了两家大型台资计算机企业明基和华硕,这两家台资企业均拥有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仅仅走单纯代工的路线。
      集成电路产业。长三角地区目前已聚集了80%的芯片生产线和80%的封装测试企业。上海是长三角以及全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共有包括华虹NEC、先进半导体、中芯国际、上海贝岭在内的6条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也很发达,展讯、威盛、美国ISSI等企业的产业化实力和复旦大学国家微电子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等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优势。苏州工业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实力也非常突出,和舰科技建有8英寸的芯片生产线。三星、英飞凌、超微等公司相继建立封装测试基地。
       视听及新型显示产业。长三角在视听产业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在彩电、彩管产品方面拥有一批老品牌。近些年,老牌视听企业纷纷扩大产品范围,先锋、索尼、LG等一批外资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生产基地。上海拥有目前国内最的第五代TFT-LCD面板生产线。昆山引进了国内第三家第五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另外,苏州和南京两地集中了大量生产液晶显示模块的后道厂家,并且多数为TFT-LCD行业排名前列的厂家所投资。
通信产业。与珠三角以内资企业为主导相比,这里吸引了更多国际的外资企业,与京津地区以终端制造为主相比,这里聚集了更多附加值更高的通信系统产品制造业。大批国际的通信企业在这里建立了研发中心,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其中包括上海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西门子、华为、中兴,南京的爱立信、朗讯,杭州的诺基亚、西门子、UT斯达康等大型研发中心。通信系统产品制造业基本都跟随研发部门分布在上海、杭州、南京三个城市。此外,长三角地区也聚集了一些手机终端制造业。
       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业。长三角地区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业多分部于上海、浙江富阳、江苏吴江等地。上海元器件及材料产品的工艺档次和技术含量较高,例如激光头、玻壳、片式元器件等。浙江富阳和江苏吴江在电子线缆方面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聚集效应。
     软件产业。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上海软件产业连续3年保持50%以上的发展速度,浦东软件园等7大软件园区迅速成长。杭州市是国家确定的11个软件产业基地之一,杭州高新区现有软件企业750多家,全区有7个软件项目被列入2003年"国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项目(全国共24项)。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孵化基地,目前南京软件企业数量已经占了全省半壁江山之多,在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排名中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第四。
      加强整体布局规划
      长三角在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缺乏产业发展的区域整体规划。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仍以行政区划为主,地方政府目前还很难主动从提高整个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缺乏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布局考虑,不能有效推动各地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政府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的基础设施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资本市场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一体化方面作用仍相当有限。
       要素市场的壁垒尚未消除。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但与之相应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壁垒尚未消除,异地就业、异地贷款、异地票据结算、跨区域合作、跨地区投资等存在诸多障碍,导致了区域内部各地的优势资源不能得到最合理的组合利用,区域整体的竞争力不高。
      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还不完善。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和通信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关键的技术过分依赖国外,尽管该地区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密集的区域之一,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量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区域内部的科技力量没能充分共享,产业发展和本地科技资源脱节,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支撑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京津冀:亟须强化产业链
      京津冀都市圈现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聚集区。2005年,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约为4747.81亿元,占全国的12.4%;其中软件产业908.65亿元,占全国的23%;完成工业增加值692亿元,占全国的8%;实现利税总额200.4亿元,占全国的17.9%。
      总体规模仍偏小
      京津冀都市圈现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聚集区,是我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营销中心,也是手机、显示器、基础元器件等产品在全国乃至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2005年,京津冀都市圈生产的手机占全国的47%,的100家软件企业有1/3集中在京津。
       2005年,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增长较快,但增速仍落后于全国整体增长速度,并且,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占全国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慢。 京津冀都市圈已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门类。北京在手机、电脑、扫描仪、显示器、彩色显像管、软件、程控交换机等方面位居全国首位;天津是全国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的片式元件生产基地,以三星和现代为代表的显示器行业、以力神、和平海湾为代表的绿色能源行业也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省在显示器件、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部分产品居全国前列。 整体而言,北京在硬件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上的结构较为协调,自主性高端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天津硬件制造明显强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自主性高端产品所占比重较低;河北省处于产业发育阶段,部分零部件有一定实力,成本优势较为明显。
      人才与科技资源丰富
      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智力资源和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仅北京重点高校就占全国的1/4,拥有近30万的科技人员,有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人才,并设有方正技术研究院、联想研究院、首信研究院、京东方科技技术中心等多家研发中心。天津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技术研发力量较强,研发国际化程度高。河北省也有普通高等学校80多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取得一定成效。
       京津冀都市圈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在此设立研发中心。目前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集中在北京,诺基亚、松下、微软、英特尔、富士通、摩托罗拉、惠普等世界知名公司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
       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市场机制没能充分的发挥作用,产业协调发展受到的体制障碍和行政壁垒较为严重;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亟待建立,人才、资金、技术等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流通不畅。 珠三角:面临产业升级
目前,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被业界誉为"电子信息业走廊",毫不夸张地说,珠三角是亚洲地区电子信息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华南地区经济的火车头。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签订,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大规模向中国内地转移,这一"走廊"承载着"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国际采购基地"的重任。
        打造四大基地
        珠江的东西两岸已经形成了两大经济簇群: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和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形成4大产业基地。
       计算机产业基地。深圳至东莞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复印机、台式电脑、光传感器、微型电机约占世界产量半数以上。东莞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上游供应系统,并形成了以东莞为中心的庞大制造网,逐步向其二级城市延伸,惠州、中山、顺德等地都成为其供应链环节。东莞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有2800多家,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市场的40%,覆铜板、电脑驱动器占市场的30%,交流电容器占市场的25%。
通信产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的通信产品基地主要集中在深圳。我国14家重要移动通信设备企业,有近一半在广州、深圳。目前深圳已云集了朗讯、华为、中兴、飞利浦等中外知名企业,产品包括局用交换机、移动通信、数字通信、光传输、宽带接入产品、终端设备等,程控交换机、国产品牌手机、无绳电话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家电产业基地。TCL和康佳都是全国彩电业(同时也是通信行业)的巨头。珠三角的彩管生产在全国地位也相当突出,国内8大彩管厂中3家在珠三角。数字视听产业已成为深圳IT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中国数字电视广播开发应用试验基地。顺德是公认的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已经有12家国际知名家电厂商落户到顺德。顺德的家用电器工业产值占全国同业的10%以上,共有家电企业3000多家,拥有美的、科龙、容声、万家乐、格兰仕5个中国驰名商标。
软件产业基地。广州软件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软件企业已达1100多家,年技工贸收入60亿元人民币。由广州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信息科技园组成的广州软件园群落,市场份额已占到国内软件市场的一成以上。

      突破技术瓶颈是关键
      据了解,珠三角东部地区是的芯片用户市场。仅以深圳而言,全国80%的IC从深圳进口,其中75%左右在深圳消耗,市场优势如此明显,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却没有发展起来,长期以来依赖进口。
在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拥有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如操作系统、CPU、IC十分缺乏。掌握不了关键的技术,深圳乃至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只能受制于人。
      面对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珠三角自身技术基础的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特别是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等受制于国外上游供应商,微电子、光电子、软件技术、专用设备技术、工艺和材料等基础产业也滞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在高技术人才、高管人才、国际化人才方面的缺失等问题,使珠三角原有的优势日渐削弱,光环开始转向长江三角洲。
上一篇:闪联提案被提前接纳 9月将冲击国标关键环节
下一篇:上海酝酿电子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办法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