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无锡电池镉中毒事件调查:二次体检遇阻
时间:2007-01-17
二次体检遇阻
停工者与厂方交涉之后,最终达成了三项要求:其一是改进工人的劳动防护用品;其二是每天给每个工人多发20元的补贴;其三,全体员工再次进行体检。
王松表示,厂方允诺此后全部换成5.5元一只的3M防护口罩。此前车间工人只佩戴1元一只的性医用口罩,并且“两天才换”。
1月8日当天,无锡市卫生局、劳动局、总工会派人到松下电池厂成立了一个处理小组,而员工也选出5名代表,与处理小组进行对话,但对话结果与最初达成 的三项要求并无二致。
1月10日,停工者开始到市政府的信访部门反映情况。无锡当地政府部门则迅速敦促松下电池帮员工进行再次体检。
1月11日,包括王松在内的负极镍镉源泉的部分工人向工厂提出辞职,厂方答应在他们辞职前再安排全体员工体检。
但是由于适逢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家,部分工人被安排到常州市疾控中心体检,另有部分工人则前往南京的江苏省疾控中心。
在此期间,有不少工人自发组织到外地体检。但常州疾控中心称,重金属含量检测需要厂方出示证明;而南京方面的检测机构曾告诉松下电池员工,检测设备出现问题不能体检。
由此,二次体检平添波折,到1月15日,等待体检的员工还在分批前往常州、南京。
无锡市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小予回忆称,松下电池有限公司的确在每年组织员工体检,朱表示,“有个别岗位存在尿镉含量超标的问题。”
朱小予指出,2006年松下电池有700多名员工参加体检。
这个数字只占了松下电池4000多员工的一小部分。属于松下电池第二工厂的何红(化名)并没有参加过体检。她告诉记者,只有进厂工作满一年的老员工才有参加体检的待遇。
朱小予反复强调称,尿镉检测的结果有很多意外因素:比如工人在验尿前没有洗手,衣服、头发、指甲中沾染的镉粉极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此外,广东中毒急救中心一位说,用来检测尿镉含量的原子吸收分光广度仪是个很复杂的仪器,各个疾控中心调试机器的情况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有可能产生偏差。
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规定,镉及其化合物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0.02毫克每立方米。无锡市疾控中心早年曾在松下电池厂进行过环境检测,发现“部分车间作业点空气中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朱表示,在今年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还并不能下任何结论。
况且,慢性镉中毒的诊断有多项指标,“除了尿镉测定结果,还要看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并且结合被观察者的临床表现才能最终诊断”。
无锡松下电池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称,“在二次体检结果出来以前,不能说任何员工存在镉中毒的情况。”
至截稿时止,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并未对记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该公司公关部王舸称,会在近期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体检报告及相关问题作出公开答复。
职业病之患
1月15日上午,记者在松下电池生产车间现场看到,所有员工已经更换口罩。工人们已经恢复生产。
无锡市一位官员说,这次事件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和下层员工的沟通经验而迅速扩大的。
“毕竟,工人们对于各种流言缺乏鉴别能力,而职业病医学知识的传播也远远没有普及。”
朱小予分析说,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要求,“有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而目前的外资企业,有不少并没有主动申报,且参加体检的员工人数,也由企业自身决定。
这种职业病疏于治理的情形恰恰发生在国外制造产业大规模转向中国之际。在苏南经济突飞猛进的十年间,日、韩、欧美、港台的类似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向中国大陆转移,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之地。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污染越境转移的另一种方式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环境标准差异驱动了污染密集产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转移。”
很多新型职业病正在侵入长三角的外资生产车间。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顾问周启栋说,随着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出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品,像三氯乙烯和正己烷以前国内就很少使用。这些可能致病的化学原料在外资清洁剂企业中被广泛使用。
据广东病毒急救中心介绍,在IT、微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新的职业病种类不断刷新。比如,制造芯片时需使用多种有毒溶剂和重金属,防护不当,易接触有毒物质引起化学中毒;常与微波辐射“打交道”的,可引发从业人员心脏传导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综合征等等。
就松下电池而言,“松下的职业病防护已经算规范的了”,遍布长三角的中小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为了压低成本,采取不符规定的防护措施或压根不采取措施。“他们才是未来职业病防治的重点。”朱小予说。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