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厂商加紧布局中国 分立器件竞争加剧

时间:2006-12-22
 作为半导体产业的两大分支之一,半导体分立器件近年来在计算机及外设、通信、网络设备与仪器仪表、汽车电子、LED显示屏和电子照明等领域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

  分立器件产业仍将高速发展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已从中小规模发展到超大规模,直至目前的系统集成芯片(SoC)时代。它可以将整个电路系统或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硅芯片上,部分中小功率的分立器件会被替代,但分立器件因其更易实现高功率、高散热以及应用场合的灵活性,尤其在大功率、大电流、高频率、低噪声等独特的应用领域中,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仍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预计今后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8%左右。

  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国家的产业政策、巨大的市场牵引将更利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因此,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分立器件产业必将随之发展。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燮康告诉记者,汽车电子、电子照明、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医疗电子、电子显示与3G通信等是未来市场的热点领域,是半导体分立器件的新兴应用市场,由于这些热点领域的带动,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双极型和MOS)、光电子器件(特别是高亮度发光管)、射频与微波器件、功率肖特基二极管以及霍尔器件等的市场将会有很大增长。

  安森美半导体亚太区标准产品部市场营销副总裁麦满权表示,的分立器件市场一直保持稳步向上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中国分立器件市场销售额增长迅速,使之成为的分立器件市场。据赛迪顾问2006年2月的统计,2005年中国分立器件销售额比2004年增长35.9%,占分立器件市场的21.8%。预计未来4年,中国分立器件市场销售额将保持19.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0年有望占市场的50%。

  国外厂商积极布局中国

  正是看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巨大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半导体公司将分立器件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从而加剧了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的竞争。

  于燮康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中国半导体高速增长的市场和低价、高素质的劳动力吸引着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内地建立生产基地,较早进入的有安森美、ST,而现在瑞萨科技、罗姆、IR、英飞凌也已纷纷跟进,这对国内的分立器件厂商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就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来说,跨国公司从未停止过向中国的转移,从设计公司、晶圆厂、组装厂、测试工厂等,但当前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却是越来越繁荣,就像开饭店一样,大家喜欢开在一起,反而容易成功。但是如果国内企业不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的,国外企业跟中国企业比没有成本优势,所以在低端产品上很难跟内资企业竞争,事实已证明跨国公司在一些常规产品上越来越被动了,同时也成就了像长电科技一样的一批企业。“由于国内企业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积累,目前也在研究高端产品,一旦成功,跨国公司又会放弃,转而开发更高端的产品。所以我们跟跨国公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劣势就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不如他们,但是这种劣势也会随着与跨国公司的交流越来越多及人才的合理流动而改善,一旦我们将差距了解清楚了,我们的竞争力就强了。”于燮康表示。

  他继续分析说,当然,企业应正视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线所带来的冲击。首先应分析国外分立器件生产线的产品门类和产品系列情况,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扬长避短。其二是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与质量,做到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水平。其三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尤其在细节处着手,通过内部点滴挖潜,精细管理,高效工作抢占制高点,把握机会争取取得比市场平均更高的增长率。总之,跨国公司来得越多,转移的生产线越多,对有准备的内资企业越是福音,而对没有准备的公司就是灾祸。

  麦满权表示,目前中国分立器件产业已达一定规模,但其发展与国内市场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国内所需的分立器件产品50%以上仍需要依靠进口。因此众多跨国半导体公司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其分立器件生产线转移到了中国,安森美半导体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通过技术创新,安森美半导体不断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贯彻器件的高质量及可靠性,积极管理供应链和延伸渠道,以求与客户和行业共赢共荣,推动分立器件产业在中国乃至市场的发展。”麦满权总结说。

  飞兆半导体公司亚太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郭裕亮表示,过去十年间,中国电子制造设备正显著增长。对各公司而言,把制造设施建立在其客户和终端用户附近是很重要的。飞兆半导体已在中国苏州建立了一个制造厂,以便更贴近我们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客户。

  “一些跨国半导体公司将其分立器件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市场需求的供应不足。带来的真正冲击在于将严酷的国际市场竞争搬到了眼前,而竞争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和知识产权(当然,还有管理)。因此,国内企业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竞争,可能这是也是的选择。”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半导体分立器件分会副秘书长叶立剑告诉记者。
上一篇:2006年富士通微电子杯MCU竞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台积电有望获批将0.18微米工艺输往大陆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