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总线通信技术在汽车通信控制网络中的应用

时间:2021-04-02

    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是由汽车厂商专门为汽车开发的一种低成本串行通信网络,用于实现汽车中的分布式电子系统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为现有汽车网络CAN(Control Area Network)提供辅助功能,目标用于低端系统,无需CAN的性能、带宽以及复杂性。可以说LIN是一种辅助的总线网络。在不需要CAN 总线的带宽和多功能的场合,诸如智能传感器和制动装置之间的通信,使用LIN总线可大大降低成本。LIN的标准化简化了现存的多种多点解决方案,且可以降低在汽车电子领域中的开发、生产、服务和后勤成本。LIN也因此在汽车及其它工业领域的分布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LIN总线

    在LIN技术规范中,除定义了基本协议和物理层外,还定义了开发

    工具和应用软件接口。LIN通讯基于SCI(UART)数据格式,采用单主控制器,多从设备的模式。仅使用一根12V信号总线,和一个无固定时间基准的节点同步时钟线。这种低成本的串行通信模式和相应的开发环境目前已由LIN协会制定成标准。

    LIN网络的特性

    LIN总线主要特性如下:

    LIN的通信规则

    一个LIN网络通常由一个主节点、一个或多个从节点组成。所有节点都有一个从通讯任务,该通信任务分为发送任务和接收任务。主节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发送任务。一个LIN网络上的通讯总是由主发送任务所发起的。主控制器发送一个起始报文,该起始报文由同步断点、同步字、消息标志符所组成。相应的,在接收并且滤除消息标志符后,一个从任务被激活并且开始消息的应答传输。该应答由2/4/8个数据字节和一个校验码所组成。起始报文和应答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报文帧。通常由报文标志符指示该报文的组成。这种通讯规则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交换数据,可以由主节点到一个或多个从节点,也可以由一个从节点到主节点或其它的从节点。通信信号可以在从节点之间传播,而不经过主节点,或者主节点广播消息到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报文帧的时序受主控制器控制。图1为LIN的网络结构和报文组成示意图。

 

    图1 LIN通讯概念

    LIN的报文帧结构

    报文传输是由报文帧的格式形成和控制的,报文帧由主机任务向从机任务传送同步和标识符信息,并将一个从机任务的信息传送到所有的其它从机任务。主机任务位于主机节点内部,负责报文的进度表,发送报文头。从机任务位于所有的(即主机或从机)节点间,其中一个(主机节点或从机节点)发送报文的响应。报文帧结构如图2所示,一个报文帧由一个主机节点发送的报文头和一个主机或从机节点发送的响应组成。报文帧的报文头包括一个同步间隔场、一个同步场和一个标识符场。报文帧的响应则由3个到9个字节场组成:2、4或8字节数据场和1个校验和场。

    图2 LIN报文帧

    在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设计中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所以对于那些关键控制部分如: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刹车装置、安全气囊等单元应该采用分散式控制;而对于那些与安全无关的单元比如:汽车的门窗、方向盘、座椅、空调、照明、湿度传感器、交流发电机控制单元等,出于成本的考虑可以采用CAN与LIN混合的集中控制方式。对于这些成本比较敏感的单元,LIN可以使那些机械元件,如智能传感器、制动器或光敏器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这些器件可以很容易地连接到汽车网络中,并得到十分方便的维护和服务。在LIN实现的系统中,通常将模拟信号量用数字信号量所替换,这将使总线性能得到优化。图3是 LIN在汽车车身控制网络解决方案中的应用。

    图中CAN总线连接了传动装置控制单元、灯控单元、门控单元、座椅控制单元以及仪表系控制单元等。而LIN总线构成的LIN网络作为CAN网络的辅助网络,连接了车门窗控制单元、雨刷控制单元、天线控制单元等低速设备。可以看出,作为CAN网络的辅助网络,目标应用主要在低端系统,不需要CAN的性能、带宽及复杂性。与CAN相比使系统成本更低。

    尽管LIN  初的设计目的是应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由于其特有的性能,LIN也正广泛应用于工业化传感器总线、民用消费电子产品中。

    结语

    LIN 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总线通信,它不要求有CAN 的带宽和多功能性。线驱动器接收器的规范遵从ISO 9141 标准, 而且EMI 性能有所提高。目前由汽车厂商和半导体厂商共同组成的团体FlexRay Consortium,正致力于为未来的汽车开发更高速的、具有容错性的、支持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总线“X-by-Wire”,X-by-Wire的通信速率将达到10M。届时,X-by-Wire将配合CAN、LIN一起组成整个汽车的通信控制网络。

上一篇: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
下一篇:基于M68HC08GZ16和MAX309芯片实现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