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密封失效原因分析及验证
2.1 装配工艺及人员技能因素验证
2.1.1 装配工艺验证
工艺要求使用打紧力矩为13.5 N.m~14.5 N.m,检查实际使用的力矩值在规定范围之内,符合工艺要求(如图2所示)。增大力矩至14.5 N.m~15.5 N.m生产验证3000件,泄露现象未见明显改善。
2.1.2 人员技能因素验证
分别对白晚班以及不同班组的检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白、晚班不同班组都出现泄漏情况
2.2 压力传感器外观、尺寸因素分析验证
通过对压力传感器尺寸进行核实验证,发现压力传感器尺寸符合要求。对压力传感器密封面使用放大镜进行全检,未发现密封面划伤等质量缺陷。
验证结论:压力传感器尺寸、外观符合要求,非导致配合泄露的原因。
2.3 注氟嘴外观、尺寸因素验证
2015年5月份开始对注氟嘴密封面使用放大镜进行全检,对全检之后的物料进行试装验证并跟进试装结果,通过对静置检漏报表分析,发现泄露情况没有出现明显降低。
验证结论:注氟嘴尺寸、外观非导致配合泄露的主要原因。
2.4 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更改验证
压力传感器密封面为45°倒角结构,注氟嘴密封结构为SR圆弧面结构,两者接触配合密封为面接触密封,配合打紧过程中易出现接触弧面受力变形,导致密封之后出现泄露情况(如图5所示)。更改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由前期的45°倒角结构更改为90°台阶结构,使注氟嘴与压力传感器密封改为线密封,增加密封有效性(如图6所示)。
2015年11月份开始对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更改之后新制品进行试装验证,发现静置检漏数据大幅度降低,由注氟嘴外观全检之后的平均1个月泄露6单,下降至平均1个月泄露3单,整改效果非常明显(如图7所示)。
验证结论: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设计不合理为导致配合泄露的主要原因。
2.5 注氟嘴密封结构更改验证
通过对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更改之后的试装结果可以看出,泄露故障虽出现明显降低,但是泄露现象没有杜绝性消失。
为进一步分析导致压力传感器与注氟嘴配合泄露的其他原因,根据压力传感器与注氟嘴的配合原理分析,如打紧之后注氟嘴密封面承压能力不足,易导致变形泄露。通过对注氟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发现增加注氟嘴旋压面厚度(如图8所示)可提高密封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注氟嘴旋压面厚度1.3 mm(符合图纸要求),二次打紧的情况下会出现弧面变形的隐患,同时弧面与注氟嘴接触面积小,密封可靠性差。
注氟嘴旋压面厚度2.26 mm(不符合图纸要求),注氟嘴密封面承受压力性能较好,打紧之后无弧面严重变形现象,密封可靠性较好。
为验证上述分析的准确性,2016年1月份开始对更改旋压面厚度的注氟嘴进行试装验证,根据静置检漏报表发现泄漏故障彻底消失。
验证结论:注氟嘴密封结构设计不合理为导致配合泄露的主要原因。
针对压力传感器与注氟嘴配合泄露的现象,分析导致配合密封泄露的可能因素有以下5点:1)装配工艺及人员技能因素;2)压力传感器外观、尺寸因素;3)注氟嘴外观、尺寸因素;4)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设计不合理;5)注氟嘴密封结构设计不合理。
3 改进措施
3.1 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更改
压力传感器密封结构由45°倒角改为90°直角,达到线密封效果,提高密封可靠性。
3.2 注氟嘴旋压面厚度更改
注氟嘴旋压面厚度由之前的1.3 mm更改为2.26 mm,增强注氟嘴密封面承压强度,提高密封可靠性。
4 结论
通过对压力传感器、注氟嘴密封结构的更改,彻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压力传感器与注氟嘴配合泄露的故障,说明通过更改压力传感器与注氟嘴的密封结构,增加密封可靠性的方案效果可行。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