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模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外形尺寸,解锁及锁紧机构由两侧的螺杆实现,靠近光口侧模块外围有一圈EMI弹片。
MSA协议对解锁机构的拉手部分限制较小,拉手在工业设计上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然地拉手就成了表达产品特色和公司形象的一张面孔,让客户对公司光模块的认识从拉手开始。
三、光模块的设计重点
主要分散热设计和EMI屏蔽设计两部分。
散热,很好理解,就像为某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天气一热就烫手,就是它的散热设计太差。
热量的传递有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方式。光模块的散热设计可以说主要研究的就是导热。那么如何做好光模块散热设计呢?搬出Fourier导热定律公式研究一番,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Q=λA(Th-Tc)/δ
其中:λ为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为W/(m*℃),表示了该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
A为与热量传递方向垂直的面积,单位为m2;
δ为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
Th与Tc分别为高温与低温面的温度,单位为℃。
从上面的公式得知,要提高热流量Q,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材料的导热系数λ,增加热量传递的截面积A,减小高低温面之间的距离δ。
要做好光模块散热设计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发热器件尽量布置在模块的TOP面,使热量优选传递到主散热面;
对于多个发热器件,尽量分散布置,使得模块表面热耗均匀,更有利于散热;
热敏感器件布置尽量远离高温发热器件,例如硅光芯片的布置就要远离DSP、Driver等发热高的器件;
对于发热高的器件不得不布置在BOTTOM面时,就要采用跨空间散热技术,目前人工石墨导热材料是不错的选择,该材料不仅有高达1500 W/m*k的导热系数(水平方向),而且可以弯曲折叠。
光模块散热设计需要热仿真配合来完成,通过仿真分析来检验热设计是否满足要求,并指导热设计优化方向。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多次迭代才能终确定散热设计方案。
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因素:
电磁骚扰源
耦合路径
敏感设备
针对以上三个因素,有多种途径可以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而从光模块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采用电磁屏蔽的方法来切断电磁骚扰的耦合路径,是改善其电磁兼容性能的关键而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影响屏蔽体的屏蔽效能有两个因素:
整个屏蔽体表面必须是导电连续的
屏蔽体上有很多导电不连续点,主要的一类是屏蔽体不同部分结合处形成的不导电缝隙。
这些不导电的缝隙就产生了电磁泄漏,如同流体会从容器上的缝隙上泄漏一样。解决这种泄漏的一个方法是在缝隙处填充导电弹性材料,消除不导电点。这就像在流体容器的缝隙处填充橡胶的道理一样。
对于缝隙的处理,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设计上刻意增加缝隙的深度和形状,目的就是让电磁在缝隙里多次反射而衰减。
不能有直接穿透屏蔽体的导体
光模块的PCB金手指是裸露在外的,也就是有导体穿透了屏蔽体。
实际上对于EMC,光模块并不是孤立去考量的,而是将光模块插入终端设备整体来测试和评估的。光模块插入终端设备的CAGE里面,CAGE和设备本身进一步对电磁进行屏蔽和接地处理。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