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时间:2011-08-30

  一、引言

  Zigbee是IEEE 802.15.4协议的代名词。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一名称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在整个网络范围内,每一个ZigBee网络数传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m无限扩展。

  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不同的是,ZigBee网络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建立,因而,它必须具有简单,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价格低的特点。而移动通信网主要是为语音通信而建立,每个基站价值一般都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每个ZigBee“基站”却不到1000元人民币。每个ZigBee网络节点不仅本身可以作为监控对象,例如其所连接的传感器直接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还可以自动中转别的网络节点传过来的数据资料。除此之外,每一个Zigbee网络节点(FFD)还可在自己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和多个不承担网络信息中转任务的孤立的子节点(RFD)无线连接。

  二、硬件设计

  1、芯片无线收发模块内部结构

  CC2430芯片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器和I/Q下变频处理后,中频信号只有2MHz,此混合I/Q信号经过滤波、放大、AD变换、自动增益控制、数字解调和解扩,终恢复出传输的正确数据。

  图1 CC2430芯片内部结构

  发射机部分基于直接上变频。要发送的数据先被送入128字节的发送缓存器中,头帧和起始帧是通过硬件自动产生的。根据TEEE 802.15.4标准,所要发送的数据流的每4个比特被32码片的扩频序列扩频后送到DA变换器。然后,经过低通滤波和上变频的混频后的射频信号终被调制到2.4GHz,并经过放大后经发射天线发射出去。

  2、系统硬件设计

  传感器节点一般由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以及电源管理单元等模块组成[5]。节点硬件结构由图2所示。微处理器ATmega128通过SPI总线和一些离散控制信号与RF收发芯片CC2430进行通信。

  图2 传感器网络节点组成框图

  CC2430外围电路如图3所示。CC2430内部使用1.8V工作电压,适合于电池供电的设备,外部数字I/O接口使用3.3V电压,这样可以保持和 3.3V逻辑器件的兼容型。它在片上集成了一个自流稳压器,能够把3.3V电压转化成1.8V电压。这样对于只有3.3 V电源的设备,不需要额外的电压转换电路就能正常工作。

  图3 CC2430芯片外围电路

  CC2430射频信号的收发采用差分方式进行传输,其差分负载是,阻抗匹配电路应该根据这个数值进行调整。如果使用单端天线则需要使用平衡/非平衡阻抗转换电路(BALLUN,巴伦电路),以达到收发效果。

  CC2430需要有16MHz的参考时钟用于250kbps数据的收发。这个参考时钟可以来自外部时钟源,也可以使用内部晶体振荡器产生。如果使用外部时钟,直接从XOSC16-Q1引脚引入,XOSC16-Q2保持悬空;如果使用内部晶体振荡器,晶体接在XOSC16-Q1和XOSC16_Q2引脚之间。CC2430要求时钟源的应该在以内。

  三、软件设计

  按照硬件电路设计,系统软件编程的基本思路[6]是:先对SPI端口、CC2430控制端口初始化;使能SPI端口、UART端口和ADC;对CC2430芯片初始化;开启接收机后,就可以运行任务程序,实现接收或发送数据。发送和接收程序流程图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发送程序流程图

  图5 接收程序流程图

  无线通信协议是软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自接关系到节点的性能。在网络层协议上,采用了简化的IPv6路由协议[7],之所以采用IPv6,是考虑到IPv6的巨大的地址空间、邻居发现功能、安全性好等优良特性。

  四、结束语

  Smart RF CC2430是一款符合ZigBee技术的高集成度商业用射频收发器件,其MAC层和PHY层协议符合802.15.4规范,工作于免授权的2. 4GHz频段。利用此芯片开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成本低、功耗小,适用于电池长期供电。具有硬件加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抗毁性强等特点,为无线传感网络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分析MYSearch全文搜索引擎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EPA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