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业务运营的承载网络体系的架构

时间:2011-08-30

  1 前言

  在当前三网融合、FMC等新形势下,固定、移动通信及增值业务、高带宽视频业务、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等融合业务的快速发展使电信运营商的承载网络面临全新的挑战。首先,移动互联网新型业务需求和商业模式,必然推进移动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结合,移动通信技术的IP化及宽带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其次,高清、标清等视频通信、视频监控、IPTV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承载网络的带宽、质量、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固定业务的融合发展,使承载网络朝着融合化的方向演进。

  2  承载网络现状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网络是一个纵向的、相对独立的网络体系架构,分别承载语音通信业务、互联网应用及基础数据网络业务。随着语音业务IP化发展,以TDM为基础的PSTN固定通信网络已经逐步演进到以IP为基础的软交换通信网络,但是由于现有IP承载网络尚不能满足语音业务的实时性和高业务保障的要求,因此固定语音业务通常采用传统的传输网络如SDH/MSTP等环型组网进行承载。

  何谓全业务运营狭义的全业务运营,是指同时经营移动、固定、数 了电信运营商的普遍、必然的选择。前 100位的运营商中,全业务运营商的数目也占据了绝大 多数,且占总收入的75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向全 业务运营商的转型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例如,KDDI、法国电信是固网并购移动,沃达丰、SFR是移 动并购固网,AT&T则是分拆后再合并……尽管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但都成为了全业务运营商。 据网络,全方位开展接入服务、通信业务、增值业务、 内容应用的运营模式。其是通过现有电信业务的 有效整合和融合,开展基于宽带和IP化的固定移动融合 (FMC)、信息通信技术(ICT)以及宽带增值业务。广义的全业务运营,是指涵盖电信、互联网、多媒体、娱乐、消费电子、金融、健康等多个业务领域,全 方位满足用户的生活、工作需求,提供通信、内容、应用和服务的跨行业、跨地域的运营模式。其是基于电信网络和终端,通过价值链的有效整合,将电信业务拓展到其他行业,开展融合的、便捷的、高效率的综合服务。狭义全业务运营和广义全业务运营是包含的、递进的关系,也是逐步演进、发展的关系。

  这种不同业务的承载网络各自独立组网、而同时承载在宽带网络的多种业务由于缺乏有效的差异化策略部署而互相影响的网络承载现状显然不能很好适应三网融合、FMC的发展要求。如何建设一个高效的、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的承载网络,在具备统一承载固定移动语音、视频及互联网应用等多种业务能力的同时,能满足各业务的带宽、质量及可靠性要求,是电信运营商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全业务运营形势下的承载网络发展趋势

  全业务运营形势下的承载网络应该适应业务IP化、多样化、融合化及高带宽化的发展需求,同时顺应技术发展及网络演进趋势,一方面实现多种业务的高效、高质量承载,另一方面满足网络灵活组网、综合运维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需求。为此,承载网络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IP化:随着3G的到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移动业务正朝着IP化、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而3GPP/3GPP2/IEEE等国际标准组织也提出了全IP化的无线接入网(IPRAN)和与固网融合的IP网的演进方向。Everything over IP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方向。

  (2)融合化:固移业务的融合对承载网络的融合提出了新的需求,IMS的引入为固移业务的融合创造了契机;而新的承载网技术如IAN、PTN以及新型以太网等使得固定、移动通信网络的IP化融合承载成为可能。

  (3)光纤化:高清等大带宽视频应用的快速发展为运营商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也使得光纤+PON成为承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光接入技术如PON已经在现网规模商用部署,新兴光通信技术如OTN、ASON也逐步成熟,这为承载网络的宽带提速奠定了基础。

  (4)网络扁平化:从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出发,运营商采用大容量、高性能的设备建设其承载网络,减少了网络的层次与设备规模。

  (5)端到端的业务承载能力:网络实现对多业务综合、高效承载的前提,必然是具备端到端的QoS能力、对业务的可管可控能力、高度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业务间互相影响,达到业务的带宽、质量、可靠性要求。

  (6)支持向新功能特性平滑演进的能力:各类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新功能、新特性的要求产生,可预见包括IPv6、IPv6 VPN、组播等,运营商在网络设备选型时会注重这些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4 基于全业务运营的承载网络体系及演进策略

  从整个网络演进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纵向网络体系正朝着分层、水平、融合的下一代宽带网络体系演进,并循序引入Ipv6,实现网络平滑演进。整个网络架构层次明晰:

  (1)业务终端:多样化的终端,有线、无线终端,如移动终端,WiFi终端、家庭网关、AG及政企CPE设备等,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2)接入网层面:有线接入宽带提速,有线、无线协同发展;接入线路光纤化;针对各种业务特点引入部署各种接入技术与组网方式,如PON等接入技术。

  (3)骨干网层面:采用统一的MPLS/IP技术进行组网承载,具备高带宽、高质量、高可靠性、可管可控制及业务差异化承载的网络承载能力;在省/省际网络逐步引入ASON和OTN技术,在光层面实现对大颗粒流量的灵活调度和高效传送。

  (4)承载控制层:引入NASS、RACS/PCC、网络流量控制等承载控制系统,加强对IP网络的可控可管能力,增强网络安全。

  (5)网:引入IMS,推进固定SS与移动CS域在网络层面的融合;部署WAG设备,实现移动PS域C+W的统一与融合。

  (6)业务网络:承载各种业务平台。

  从组网架构上看,承载网络由宽带接入网、骨干网组成,而骨干网分为城域骨干网及省/省际骨干网两个层面。城域骨干网通常以城市或地市为单位,是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再通过省/省际骨干网络实现城域网间互联。

  从目前的业务发展形势而言,承载网络需要综合考虑固移业务融合承载,以及支撑政企、家庭及个人客户的发展需求。从承载网络的演进方向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骨干网络采用单平面来实现多业务的统一承载,部署相应的策略实现业务的差异化运营。

  二是针对宽带互联网业务相对开放的特性以及电信运营商自营业务的封闭性及高质量承载需求特性,骨干网络采用双平面架构实现多业务的差异化承载。

  在接入网部分,针对不同业务类型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及组网方式实现接入。这些设备结合了传输与路由设备的优点,能够实现语音与数据业务的统一接入承载,具备高质量、高可靠性、灵活OAM控制、时间同步与时钟同步及可视化的网管等能力,满足移动接入网络IP化的发展要求,也满足FMC及政企客户的接入承载需求。

  5 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面临三网融合、固移融合等全业务运营环境下语音、视频及数据等融合业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挑战,构建融合、高效、可靠的全业务承载网络架构,提升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及端到端的业务保障,并逐步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对实现全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及差异化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无线网络架构未来:网络边缘实现智能化
下一篇:差分GPS技术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实现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