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铁时代中的网络通信服务

时间:2011-08-30

  引言

  高铁的开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悄悄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环境,因为当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利和快捷,距离将变得不是问题。而乘客们在体验到高速铁路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期待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1 高铁通信高要求

  高铁时代的来临,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它所带来的还包括不同地域民众旧有的生活节奏和观念的巨变,主要是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乘飞机不再是速度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乘坐高铁还能享受到乘坐飞机所不具备的通信服务。在飞驰的列车上,人们依旧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浏览网页、收发邮件。与平地上的通信不同,打造稳定的高铁通信网络,提供可靠的通信质量,运营商必须克服下面两个问题:

  ,列车提速带来通信区域的频繁重选与切换。

  第二,多普勒频移。列车运行速度越快,多普勒频移越大。当列车时速为350km/h、电磁波频率800MHz时,多普勒频移的范围是±260Hz。

  2 高铁通信难题

  2.1 延伸切换重叠区域

  CRH3型高速列车时速可达350km/h,每秒约达到100米,传统方式假设CDMA网络每小区覆盖铁路范围1.5km,平均每次通话时长60s,那么平均每次通话要发生4次切换。任何切换失败都将导致用户短信发送失败、通话断续。

  若想保证切换成功率,有效的方法就是延伸切换重叠区域。CDMA网络规划时应根据列车移动速度预留一定的切换重叠区域,防止用户刚进入切换带,源侧信号突然变弱,此时新分支还没有来得及加进来,或者用户刚通过切换带,删除了源侧分支,但目标侧信号突然波动变弱,导致掉话。

  考虑到C网切换从触发到交互完成,整个软切换过程大约需要1秒。在时速为350km/h的高速列车中,单边切换区长度要求大于97.2m,若双向运行切换,重叠区域要大于194m。鉴于硬切换过程通常为软切换的5倍,因此高铁对于跨厂家硬切换重叠距离要求为软切换重叠距离的5倍。

  另外,运营商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扇区功分或同PN RRU级联技术,延伸切换重叠区,减少切换频率,提高终端用户感知。

  2.2 调整距离

  移动通信领域,将因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运动而使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在每小时超300km/h的高速移动场景下,这种效应尤其明显。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CDMA反向信号接收采用搜索窗原理,相比GSM的反向接收时隙设置范围更大,但由于高速移动导致接收机不能在功率点的相位与接收信号作扩频解调,信号能量存在部分丢失,这样就对有用信号能量强度造成了影响,这就是为何列车在高速行驶时所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会影响速率和用户感知。

  因此,想要降低多普勒频移效应,可以加大站址和轨道之间的距离,减缓列车相对基站移动速度,这样就能减少高速移动对频率解调的影响了。经过优化测试发现,基站距铁路垂直距离介于50m~150m之间时效果。

  2.3 优化京津高铁网络覆盖

  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覆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京津高铁作为国内首条时速达380km/h的铁路,极具代表性,其全长113.54 km,采用CRH3型列车,年客流量达到2555万人次。

  北京电信现场技术人员通过延伸相邻基站或同一基站不同扇区的重叠区域,如对“永乐开发区”等必掉点进行PN改造、功分器共用扇区信号等方式,成功解决了该类场景的切换问题。在北京电信网优中心、电信研究院以及华为公司为期数月的联合攻关下,京津高铁网络质量得到了有效优化,在2009年11月的三方测评中,话音质量(FER<3)从优化前的91.67%提升至98.14%,里程掉话比从之前的17026m/次提升至113540m/次,网络整体指标得到了显着改善。

  3 结语

  中国3G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和蔓延,人们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使用通信工具进行各种业务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多,对高速环境下通信网络建设方案进行研究,在当下信息社会就显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了。对高铁沿线无线网络覆盖进行专项规划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网络整体覆盖水平,提高网络通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上一篇:浅谈网络虚拟化道路
下一篇:浅谈工程师设计的电磁兼容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