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
当前中国正处于物联网爆发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从物联网的研究到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投资,均如过江之鲫,纷纷浮出水面。而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却仍然严重滞后,阻碍了国内物联网产品化、市场化的进程。因此,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成为上下一致的当务之急。
根据MIT学者David Clark的理论“大象的启示”,标准制定过早,研究不够充分,则概念理解不足,无法制定好的标准,标准则名存实亡。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处于混战状态,许多组织、研究所、企业,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哪个标准是未来的标准,企业又该采用哪个标准?
2010年10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在国内首次推出并出版《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0)》,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中,《技术篇》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主要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进行了分类和系统化整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饥渴症,为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选择提供了参考,为企业选择产品标准提供了依据。
大象如果懂得了规则,有了方圆,也能跳起舞蹈。
据该蓝皮书介绍,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传感网的主要流行国际标准有ISA100.11a、IEEE1451、ZigBee(IEEE 802.15.4)、EnOcean等4种。各种标准特点不一:ISA100.11a是个开放的、面向多种工业应用的标准;EnOcean是为了给建筑自动化领域提供灵活安装,免维护传感器解决方案;IEEE
1451是一组智能换能器(包括传感器和传动器)的接口标准;ZigBee(802.15.4)则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标准。如下表所示:
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网)技术标准一览表
资料研究与整理:网舟咨询
由此可见,传感网的各种国际标准是各不同组织机构为不同的应用而制定,尚没有经过系统化和组织化,仍然处在技术标准制定的初期阶段。
国内方面,我国的传感网技术标准化工作规划较早。从2006年开始,全国信标委成立“传感网标准研究工作组”,次年正式获得国标委的筹建批准,并于2009年11日正式成立。目前,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正在组织编写相关的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由我国提交给ISO/IEC JTC1(ISO/IEC信息技术委员会)的一项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的国际标准提案,已获得新工作项目(NP)投票通过。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领域有了自己个国际标准。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从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网)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物联网技术标准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均处于初创阶段,没有系统化,形成一整套技术体系。国际各标准组织之间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也缺乏协作和跨国合作。
在物联网国际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和科研院所能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将为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并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
为此,政府应当及早作出统一规划,规划传感网乃至物联网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大家自行其事,制定出各种不同而互不兼容的产业标准,那么物联网要真正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只会成为空谈。
值得欣喜的是,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已经成立了传感网标准工作组。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制定产业标准必须表现出充分的性与权威性,否则将形同虚设。
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且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是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