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地震科技中“云计算”的应用前景

时间:2011-08-29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虚拟化技术与多任务以及超线程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多任务是指在一个操作系统中多个程序同时并行运行,而在虚拟化技术中,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CPU或者是虚拟主机上;而超线程技术只是单CPU模拟双CPU来平衡程序运行性能,这两个模拟出来的CPU是不能分离的,只能协同工作。“云计算”由网格、公用计算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概念运用而生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1.“云计算”在地震高性能计算中的应用

  高性能计算是推进地震科学研究,建立地震预报模型的重要手段。网格对于高性能计算系统而言是相对较新的新增内容,它有自己的历史,并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它自己的应用。网格计算系统的关键元素是网格中的各个节点,它们不是专门的专用组件。在网格中,各种系统常常基于标准机器或操作系统,而不是基于大多数并行计算解决方案中使用的严格受控制的环境。位于这种标准环境顶部的是应用软件,它们支持网格功能。网格可能由一系列同样的专用硬件、多种具有相同基础架构的机器或者由多个平台和环境组成的完全异构的环境组成。专用计算资源在网格中并不是必需的。许多网格是通过重用现有基础设施组件产生新的统一计算资源来创建的。

  2.“云计算”可以应对突发地震引起的网络流量巨增

  每当地震发生,特别是特大地震发生时,地震行业的网站总要面对网络流量巨增的严峻考验,网络拥塞,甚至宕机。基于云计算的一个服务适应各方需求和即用即付费的特征,我们可以考虑应用云计算的公有云,解决突发地震引起的网络流量巨增的问题。当大地震发生时,将我们行业的重要业务和部分WEB服务无缝迁移到公有云上,用公有云的技术与资源来解决突发地震时地震系统网络被点死的状况。这样既节省费用有切实解决了问题。

  云计算的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总的来说,云计算可以算作是网格计算的一个商业演化版。

  3.“云计算”促进地震科技协同研究环境的建立

  云计算的平台即服务可以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到用户端,这种服务为地震科学协同研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4.“云计算”提升地震数据共享服务

  云计算是下一代的数据中心,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应用云计算的技术模式在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数据利用、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迁移等方面可以得到便捷的发展,使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得到正真提升。

  5.“云计算”推进地震网络科技环境中的发展

  应用“云计算”,地震网络科技环境可更好地实现高性能计算、实时协同研究、远程观测、海量数据存储与传输、科技文献、实验仪器与设备、应用软件、科学数据、网络工具以及科研活动的综合协同,在云计算环境下支持位于不同地点的科技工作者实现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促进科学研究方式的变革,促进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

  6.“云计算”是创建绿色地震网络环境的一个途径

  随着网络的发展,倡导绿色,节约能源已成为网络发展进程必须解决的问题。设备的空载,电力资源的浪费,制冷环境的扩展,引起许多网络管理部门、运行部门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云计算实现了对资源的整合,顺应了网络的发展需求。在未来我们地震行业网络发展中也需要把绿色地震网络环境的创建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发展不走弯路。



  
上一篇:浅谈云计算如何越过低碳关
下一篇:简述如何设计工业以太网的实时性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技术资料